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正文

蒙古族的风俗有哪些?(蒙古族风俗有什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2-20 10:18:58
导读

蒙古族风俗习惯诞生礼是人生开端的一项重大的礼仪活动。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形成以后,人口的增殖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兴衰,所以,蒙古民族非常重视新生命的诞生。诞生礼所涵括的内容非常丰富,实际上包括了孕育期和诞生期的所有习俗 求子习俗 这种习俗的产生可能是很早的。从蒙古民族的古老神话中可以看到蒙古族对生育的关注及解释。蒙古民族传说姐妹俩仙女来到神州,妹妹到北方,生的孩子手里握着把马鬃,叫蒙高乐

蒙古族风俗习惯

诞生礼是人生开端的一项重大的礼仪活动。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形成以后,人口的增殖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兴衰,所以,蒙古民族非常重视新生命的诞生。诞生礼所涵括的内容非常丰富,实际上包括了孕育期和诞生期的所有习俗 求子习俗 这种习俗的产生可能是很早的。从蒙古民族的古老神话中可以看到蒙古族对生育的关注及解释。蒙古民族传说姐妹俩仙女来到神州,妹妹到北方,生的孩子手里握着把马鬃,叫蒙高乐,这就是蒙古人。杜尔伯特游牧的地方,有一位猎人与天女成婚生下杜尔伯特祖先的传说。这都表明,蒙古民族先人对怀孕这一生理现象的探讨。 蒙古民族对生育现象的探求还表现在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上。在内蒙古狼山地区阴山山脉通苦沟西侧一块巨石的北边,距沟南口约100余米处,就画有女性生殖器。著名的红山文化的发源地--辽西喀左的东山嘴和凌源的牛河梁女神头像所显现的扁平丰满的面庞,肉质感极强的修长的手指为典型的蒙古利亚人种。前苏联学者于1963年发掘共青城区的那乃人即赫哲人的康当村古代文化遗址,其最精采的发现,是一座妇女雕像;高高的颧骨,很小的嘴,向外视的小眼睛,同样显示出蒙古利亚人种的特点。1979年在辽西喀喇泌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还发现了原始社会末期大型祭坛遗址有两件陶质孕妇裸体小像,腹部隆起,臀部肥大,左手贴于上腹,这当然是生育神了。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夏勒口蹄印岩画,在众多蹄印中,杂刻着小凹穴,而小凹穴正是&34;随着社会的进展,由女性崇拜过渡到男性崇拜,在内蒙乌海市卓子山附近的岩画的图形很像男性生殖器。这反映了蒙古民族民间增殖人口的强烈愿望。 生产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认识大大超越了幻想与祟拜的阶段。但是由于蒙古民族人口稀少,求子习俗依旧存在。据《蒙古风俗鉴》载:&39;这媳妇无儿女&39;明年生儿子,把儿子领到敖包这儿来&34;祭敖包是蒙古民族萨满教遗留的古俗,把对自然的崇拜与对人类自身的生产联系起来,是重视人类自然生产的反映。这种习俗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据当代蒙古学者扎旗斯钦考证,在《蒙古秘史》第174节就载有在柳条上拴小布条求子的习俗。从历史记载看,辽代女真人沿契丹风俗:&34;。大量的考古发掘中,石器常雕成柳叶花纹,箭头、骨针也制成柳叶形的。在内蒙地区柳是最普及最易于繁衍的乔木,在《大金礼记》中记载,祭祖上坟必用柳。在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心目中,柳是祖先的象征,又是保佑子孙日繁的神物。蒙古民族祭敖包时多插柳枝,也具有这种意义。 蒙古民族的求子习俗还通过对火的崇拜表现出来,在所有的蒙古语族和部分突厥语族人中,火被认为是女性和母亲的化身,是生育能力和生命力的源泉。他们在掩埋胎盘的地方搭一小火堆,并在火堆旁祈祷,再赐给一个儿子。有的产妇亲自把胎盘埋在自家的炉灶下。新郎新娘在举行婚礼时的拜火习俗也含有求子的意义。蒙古民族信仰的萨满教祟拜火,火苗有跳跃给人以神秘的生命之感,以火祈子完全建立在直观和直感得来的认识和错误的类比上。 喇嘛教的渗入,使蒙古民族的求子习俗染有佛教色彩,据近代俄国旅行家波兹德奈耶夫在《蒙古及蒙古人》里记载,他们看到娘娘庙:&34; 娘娘庙即女神庙,应当为子孙娘娘庙,子孙娘娘是孩子的保护神,是佛教鬼子母的化身。 有的地区还有这样的习俗:妇女不生育,就请别人家的男女幼童来玩布做的娃娃,这属于摹拟,属于&34;。建筑在&34;的巫术原理上。 在民间举行婚礼时,给新娘佩带的荷包呈腰子状,也有生儿育女的祈愿,因而被视为可贵的装饰品和珍贵的礼物。 怀孕及生产习俗 蒙古牧人企盼生育。但由于游牧生活的颠簸劳苦,仍不辍劳作。《绥蒙辑要》云:&34;方志《青海》云:&34; 妇女受孕之后,人们最关心的是分娩的难易,孩子的形貌和健康状况是否尽如人意,因此产生了种种禁忌。云南蒙古族妇女在怀孕期问有&34;:禁止从拉牛拉马的绳子上横跨过去;禁止孕妇把围腰带搭在脖子上;禁止用背小孩子的背裳垫坐。这三禁的目的,据说是为了让孕妇生小孩时顺产。民间有一种迷信看法,认为横跨了拉牛拉马的绳子,将来生小孩时脐带会绕在小孩脖子上,造成难产。禁忌与摹拟都属于&34;,摹拟是希望出现类似的情况,禁忌则是防止出现类似的情况。东部蒙古族有这样的习俗:&34;额吉&34;母亲&34;陶克陶胡&34;占住&34;无论男女,产毕俱悬红布并腰刀于门上,与悬弧结脱相似。&34;带走了奶&34;踩断了奶&34;移房&34;凡后妃妊娠,将及月辰,则移居于外毡帐房,若生皇子孙,则赐百官以金银彩缎,谓之&34;,及弥月,复还内寝其帐房,则以颁赐近臣云。&34;婴孩临盆,即以两页轻软温暖之山羊羔滑皮包裹其腰部,以护脐带。&34;产时即裹以皮或毡,越三日方洗。&34;授乳时间,大概日哺三次。母乳缺乏时,多以牛羊乳和水以代之;即如产妇于稍事休养精神恢复后,离幕工作时,婴儿亦多授以牛羊乳,迨及断乳,即完全饮以牛乳,使其发育。渐次给与炒面、肉类以助长牙齿及消化能力。&34;摇车&34;帖木真九岁,拙赤合撤儿七岁,合赤温额勒赤五岁,帖木格斡惕赤金三岁,帖木伦还在摇车上。&34;济农的姐姐多古兰公主,决定打发巴尔斯博罗特济农回去,使鄂尔多斯库伯古特的特穆尔太师等七人护送,途中绝粮,拾沙葱以喂养摇车中的小儿,因此浑号&39;。&34;令卧板上韦束其两臂,倚毡庐壁间,啼则摇之,徒居则悬之驼装之后。&34;孩时束以板,络之马上,随母出入&34;卧鲁格伊&34;有疾,延喇嘛诵经,服药不效,则穿耳一孔,贯以银丝,坠珊瑚一粒,谓其易于养育也。&34;蒙、藏对婴儿之性别无轻重贵贱之分界,各族土职常赠与哈达及礼物于多生子女之父母,以示奖励人口之激增,而多加民族及生产之力量、同族人更视为吉祥,莫不尊重之。&34;洗三&34;米喇兀&34;生子三日,用酥油涂儿身曝于日光中,谓可减疾病,且多吉祥也。&34;满月&34;抓岁&34;打绊脚线&34;打绊脚线&34;过百日&34;过百日关&34;人生三宴&34;薛木尔&34;薛木尔&34;苏迷卢山(原注唐言妙高山;旧曰须弥,又曰须弥娄,皆讹略也。),四宝合成,在大海中,据金轮上,日月之所照回,皆天之所游舍。七山七海,环峙环列。山间海水,具八功德。海中可居者,大略有四洲焉,东毗提河洲,南赡部洲,西瞿陀尼洲,北拘卢洲。&34;薛木尔&34;在各位友好相逢的时辰里/我们犹如旭日东升/霞光万道,灿烂辉煌/为了永世的幸福,把这洁白的醇酒洒向天地四方……&34;翁木--愿/你幸福平安!/金色的剪刀张开了,/要剪下你那细嫩的乳发,/银色的剪刀张开了,/要将你那乌黑的美发剪下,/愿你如同海河雄健的白狮,/名扬四海威振天下!/祝你像参天的菩提大树,/福禄长青,茂盛繁华!/愿你放牧的畜群,膘肥体壮,漫山满崖/祝你长命百岁,幸福无涯!&34;整羊&34;敬祝客人们像田野的青稞一样,/颗粒饱满,人丁兴旺!/祝愿客人们像早晨的太阳一样,/聪慧贤明,灿烂如光!/敬祝客人们像峻岭的松柏一样,/长命百岁、郁郁苍苍……&34;五岁时,有剪发之典礼。自后即随其父兄至近幕放牧羔犊。骑乘牛马,渐脱离其提携时代,而开始练习谋生之能力矣。&34;福份&34;祝福&34;吉祥&34;须弥山&34;比丁之年,父兄为加官帽,以杆五尺量其身,是谓成丁,乃编入户籍,充当旗差。女十五以上,戴笄,即满洲大簪也&34;尊敬德高的人、敬爱年老的人。&34;老人的经验教育人,太阳的光辉温暖人&34;父母之命,媒妁之言&34;为父祖报其仇,雪其恨,比辖而屠之,杀之,屠而绝尽之,奴气所余者。&34;妻方居住婚&34;入赘婚&34;服役婚&34;婚姻之法,男先就女舍,三年役力,因得亲迎其妇,役日已满,女家分其财物,夫妇同车而载,鼓舞共归。&34;女子之命不可老于生身之门。&34;妻姐妹婚&34;夫兄弟婚&34;小叔子和嫂子就合 &34;亲家&34;九族&34;九&34;九&34;九&34;彩礼&34;亲家&34;九族&34;九&34;九&34;九&34;彩礼&34;布里亚特&34;掰羊脖子骨&34;羊恩吐&34;住对月&34;住对月&34;妇女们非常珍视贞洁,举止端庄,讲礼貌,世界上很少有超过它们的。就是在对待丈夫的爱情和义务上也是如此。男人对妻子的忠诚也很令人钦佩。------,家庭里大家相处也很和睦和宁静,实在值得人赞美。从来听不到一切粗鲁无礼的话语。&34;死了&34;老了&34;老了&34;死了&34;老了&34;死&34;圆寂&34;蒙古草原牧民早期埋葬死尸的方式就是墓葬。到部落和部落联盟时期约公元前七至二世纪之际,蒙古各地广泛地采用了石墓的形式。 所谓石墓,就是把石板侧埋于地上,成一四方形的围垣,然后把死者和殉葬物安置其中,最后再掩埋起来成为坟墓。并且书中还提及从出土文物看,&34;,它说明当时社会内部还未发生显著的财产分配不平衡的现象。这种葬法是匈奴和其他北方民族在公元前的丧葬方式。 在喀喇沁发现的古墓,也曾见过十六至十八世纪的石墓。清末乃至解放前,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浩特)一带仍保留着少数的石墓葬俗 风葬 《魏书·失韦传》说:&34;这种&34;或称&34;大概就是《蒙古秘史》里记述的&34;所特有的一种古老的丧葬习俗。这种习俗在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也延续时间较久,鄂伦春、鄂温克族中,还有流行,但在蒙古民族从九世纪以后,已经基本不存在了。 深 葬 十三世纪,蒙古社会发生急剧变化。《元史》卷七十七《祭祀志六》载: 凡宫车晏驾,棺用香南木,中分为二,刳肖人形,其广狭长短,仅足容身而已。殓用貂皮袄,皮帽,其靴袜、系腰、盒钵,俱用白粉皮为之。殉以金壶瓶二、盏一、碗碟、匙筋各一,殉讫,用黄金为箍四条以束之。 其葬法,《黑鞑事略》载:&34;叶子奇《草木子》卷之在下《杂制篇》载:&34;所以从成吉思汗开始,直到元末的脱欢帖木儿,至今都未发现他们的墓迹。成吉思汗认为&34;,意味着人生在世&34;,死后就无需再留什么了。其实,这种习俗是很好的。野 葬 蒙古的丧葬习俗,经过元、北元(明)、清各个朝代,又有了许多变化。特别是喇嘛教传入后,在草原牧区出现了野葬。 人死了以后,给死者穿上新衣服、新靴,用白布缠身,把尸体放在勒勒车上(也有的不用勒勒车,是用马或骆驼驮),用鞭抽打牲畜,把车赶向固定的野葬地,不用人驾驭,让它作意奔走,任意颠簸。死尸掉在哪里也无人管。直到第三天才沿车辙去找尸体。找到尸体后,如果尸体已经被野禽、野兽吃掉,就认为已经升上了天堂。要是禽兽没吃,就要请喇嘛来念经,给他赎罪。这种地野葬法不留墓迹。 有的野葬略有不同。就是装尸体的车要有人驾驭,到了野葬地让车子任意颠簸,尸体在哪里落地,哪里就是吉祥的葬地。马上用土块、石块把尸体围起来。第三天与前述方法一样,去看尸体,如被禽兽吃了,就高兴地把尸骨、遗物掩埋起来;如没被吃,就要请喇嘛念经。 这种葬法的特点是&34;,流行的范围很广。 火葬 萨满教和喇嘛寺庙影响的地方,又出现了火葬的习俗,但火葬并不普遍。只有孤独老人,未婚青年,传染病患者死后才要火葬;也有生前留有遗嘱的则要遵嘱火化。葬法是:丧礼过后,将死者与棺木一同火化,有的把骨灰撒于山、河(郭尔罗斯人,认为松花江流入大海,是死者的极乐世界,所以多撒于此水),也有的富人 、贵族,把骨灰送到五台山埋葬。火葬,除骨灰撒于山、河者外,均留墓迹。火化时不能用自己一家的木、柴,要募集百家木、柴做为火化燃料。 土葬 清代以来的蒙古民族,主要还是土葬。这一时期,蒙古民族也出现了坟茔地。葬法是选择好墓地后,掘穴,中等以上人家还在穴中砌砖或石。从郭尔罗斯开挖的古墓葬看,有的墓穴全部用大青夸磨砖对缝砌成,穴内有尸床。蒙古民族王公台吉死时葬法甚为讲究。死者要用布帛把尸体裹严纳入棺内,在王府置三年或七年,谓之停柩期间叠石造屋,藏棺其中,谓之陵。并设守陵户常住陵旁。守陵户的多少,根据王公贵族的品位有定例,如亲王为十户;郡王八户,固伦公主与郡王一样;贝勒、贝子为六户,和硕公主与贝勒、贝子相同;镇国公、辅国公为四户;辅国公以下的一般官员及没有功劳者,皆不得有守陵户。郭尔罗斯王爷、协理皆称墓地为&34;指路人&34;指路人&34;指路人&34;我的孩子回我家,来世再转妈妈娃,呼瑞呼瑞呼瑞!&34;我那孩子又转回来了。&34;精装本&34;浩尔劳&34;死后三日或七日,有叫魂之举,至时备纸马、银钱诸物事,富者并须备活马一匹,贫者则以纸代祷以后,马如负重远行,汗流如注者,家人皆喜,谓死者已乘此马驰往乐地,焚化香褚送别。&34;受苦不挣钱&34;时辰到了&34;呼瑞&34;死者加一匹大布都不能给自己带走。"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蒙古族的风俗有哪些?(蒙古族风俗有什么)链接:http://www.esxun.cn/news/58407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