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 正文

教育部:今年以来脱贫家庭辍学学生持续保持动态清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2-30 10:30:08
导读

12月29日,教育部召开发布会介绍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情况。据悉,今年以来,脱贫家庭辍学学生持续保持动态清零。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称,教育部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已调整为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各司局、直属单位均作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全覆盖对口联系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

12月29日,教育部召开发布会介绍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情况。据悉,今年以来,脱贫家庭辍学学生持续保持动态清零。

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称,教育部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已调整为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各司局、直属单位均作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全覆盖对口联系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加大帮扶指导力度。

控辍保学方面,教育部开展了开学季专项行动,建立“一生一表”工作档案,督促各地持续做好劝返复学工作,坚决守住义务教育有保障特别是控辍保学“底线”。“今年以来,脱贫家庭辍学学生持续保持动态清零。”刘昌亚指出。

教育部还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升级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累计招生87万人,毕业55万人。继续面向农村和脱贫地区实施高校专项计划,累计招生82万人。开展中西部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生招生培养工作,累计培养6.3万余人。推进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支持建设196个涉农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加快培养急需紧缺涉农专业人才。继续开展“红色筑梦之旅”,对接农户105万户、企业2.1万余家、签署合作协议3万余项。

此外,2021年,教育部直属高校直接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5.76亿元,购买和帮助销售脱贫地区农产品6.22亿元,完成县乡村基层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培训11.38万人次,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77个。

刘昌亚表示,下一步,将保持义务教育有保障的主要举措和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加强动态监测,推进控辍保学从动态清零向常态清零转变;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切实发挥信息化在资源共享、治理提升、理念变革等多方面的综合性作用;发挥乡村学校文化作用,进一步加强家校协同、城乡融合;继续发挥高校人才、科技、智力、学科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一批示范性高、推广性好、带动力强的示范样板。

12月29日,教育部召开发布会介绍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情况。据悉,今年以来,脱贫家庭辍学学生持续保持动态清零。

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称,教育部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已调整为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各司局、直属单位均作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全覆盖对口联系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加大帮扶指导力度。

控辍保学方面,教育部开展了开学季专项行动,建立“一生一表”工作档案,督促各地持续做好劝返复学工作,坚决守住义务教育有保障特别是控辍保学“底线”。“今年以来,脱贫家庭辍学学生持续保持动态清零。”刘昌亚指出。

教育部还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升级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累计招生87万人,毕业55万人。继续面向农村和脱贫地区实施高校专项计划,累计招生82万人。开展中西部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生招生培养工作,累计培养6.3万余人。推进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支持建设196个涉农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加快培养急需紧缺涉农专业人才。继续开展“红色筑梦之旅”,对接农户105万户、企业2.1万余家、签署合作协议3万余项。

此外,2021年,教育部直属高校直接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5.76亿元,购买和帮助销售脱贫地区农产品6.22亿元,完成县乡村基层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培训11.38万人次,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77个。

刘昌亚表示,下一步,将保持义务教育有保障的主要举措和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加强动态监测,推进控辍保学从动态清零向常态清零转变;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切实发挥信息化在资源共享、治理提升、理念变革等多方面的综合性作用;发挥乡村学校文化作用,进一步加强家校协同、城乡融合;继续发挥高校人才、科技、智力、学科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一批示范性高、推广性好、带动力强的示范样板。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教育部:今年以来脱贫家庭辍学学生持续保持动态清零链接:http://www.esxun.cn/news/6360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