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正文

西安小吃百年老店(西安小吃百年老字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3-08 07:06:14
导读

曾经拉长声音吆喝的小贩已经慢慢消失在街头巷尾。曾经触动味蕾的西安小吃还在空气中留下丝丝香味。你还记得那些抹去岁月痕迹的儿时回忆吗?甑糕【那年花开月正圆】里孙俪让大家隔着屏幕都闻到了甑糕的香味。甑,zèng。关中方音中为尖音字,读作zìng,讹作jìng。甑,是中国古代一种非常古老的蒸器,有陶制、铜制、木制、铁制等,后经民间传承,将铁甑保留至今,而用之蒸制的粘糕也别有风味。甑糕小吃历史悠久。是西安和

曾经拉长声音吆喝的小贩已经慢慢消失在街头巷尾。

曾经触动味蕾的西安小吃还在空气中留下丝丝香味。

你还记得那些抹去岁月痕迹的儿时回忆吗?

甑糕

【那年花开月正圆】里孙俪让大家隔着屏幕都闻到了甑糕的香味。

甑,zèng。关中方音中为尖音字,读作zìng,讹作jìng。甑,是中国古代一种非常古老的蒸器,有陶制、铜制、木制、铁制等,后经民间传承,将铁甑保留至今,而用之蒸制的粘糕也别有风味。

甑糕小吃历史悠久。是西安和关中地区特有的传统风味小吃,用糯米、红枣或蜜枣、红豆置铁甑上蒸制而成。色泽鲜艳,红白相间,形色俱佳,枣香浓郁,软糯黏甜,味道醇厚。既可以热吃,也可凉吃,吃的时候拌一下。

甜浆

其实甜浆就是豆浆里边放着些熬得烂烂的大米,还和了煮熟了的白豆(关中人把大豆叫做白豆),是一种稠稠的、粘粘的、香香的粥。至于为什么把它叫做“甜浆”,这也是关中人习惯叫法。凡是不含任何调和、作料(包括白糖)的饭食都可以冠一个“甜”字来称呼,如甜拌汤、甜面片等等。

这不是早点,而是一种晚上的小吃,拿现在时兴的叫法,“甜浆”其实就是地地道道的西安风味的晚茶。 过去只要甜浆的摊子一出来,吃过晚饭还需要再垫巴的人们就要一碗甜浆、两根油条慢慢地品味一番。

油条现在还有,唯独甜浆,60后的人们,别说见过,可能连听说过都没有。可在上世纪5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以前,西安城里的西半边从南到北到处都可以看到甜浆摊的踪迹。

石子馍

蒲城县石子馍历史非常悠久,石子馍具有明显的石器时代“石烹”遗风。

据传:“神农时食谷,加米于烧石上而食之”(《古史考》)。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也”。这就说明,石子馍是由远古的“燔黍”演变而来的,经过了一个长久流传,不断改进的过程。 唐代叫做“石鏊饼”,并曾以此饼向皇帝进贡。到了清代,石子馍传入江南,袁枚尝罢,大加赞赏,称之为“天然饼”。石子馍是用烧热的石子作为炊具烙烫而制成的馍。

葫芦头泡馍

相传唐高宗龙朔元年(661),有一胡某在朱雀大街开设了一家“杂羔店”,专卖猪杂碎。一天,药圣孙思邈路过此处,入店吃了一碗“煎白肠”,觉得肠子腥味大,油腻重,询及店家,知制作不得法,当即给店主开了一个八珍汤(八种调料)的方子,让其如法泡制,果然肠肥而不腥,汤油而不腻,味道十分鲜美,从此顾客盈门。店主为感谢药圣的指点,便在店门首悬一药葫芦以示纪念,并将所卖食品取名“葫芦头”。

【因为葫芦头是猪大肠,所以葫芦头泡馍是西安汉民卖的泡馍,不是清真的,千万别再回民街里找,注意民族的饮食习惯~~西安的泡馍种类还有很多,牛羊肉小炒,三鲜煮馍,水盆羊肉,杂肝汤,粉汤羊血等等等等,口味都不尽相同】

老(lǎo)鸹(wā)撒(sá)

是陕西省著名的汉族面食小吃。相传起源于西汉,与李广有关。是一种类似于面疙瘩的食物,但里面的疙瘩比面疙瘩体型要大很多,面团面块是两头尖中间园的形状,像乌鸦的头,所以得名老鸹撒(撒的二声在陕西话中是“头”的意思),

汉代名将李广,其骁勇善战,为败匈奴使“佯攻”之计,且逃且弃兵甲,蛮军穷追,为其真相,弃锅釜亦所剩无几,炊时犯愁。李广命将士卸其盔为釜,取草木为筷,将面团拨入盔中,入野蔬烹之,三军饱,振精神,诱蛮军入围,然胜,回朝。武帝闻之,命御厨仿其法精做,以犒三军。有说,匈奴以乌鸦为祥鸟,而此食酷似乌鸦头,故武帝赐食名曰“老鸹sa”,有江山永固,蛮军不得再扰之意。“老鸹sa”风行宫廷,至唐,此食传入民间,盛行关中,百姓以其便捷,且念“飞将”,久传,越变多样。

黄桂柿子饼

黄桂柿子饼,又称火晶柿子饼。据传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立即带领大军去攻打北京,当时正值灾年,临潼老百姓用当地所产的火晶柿子拌上面粉,烙成柿子饼,让将士们充饥。

后流传下来,经过西安饭庄厨师不断改进,发展成现在的黄桂柿子饼。

稠酒

稠酒,见诸史册,始于商周时期,至今已三千多年。我国最早的医学文献《内经》里,曾多次提到“醪醴”,这“醪醴”就是稠酒的前身。原汁不加浆者叫“撇醅”。《诗经·周颂》里有“为酒为醴”的诗句。《汉书·楚元王传》也有元王为穆生设醴的记载,北魏高阳郡太守贾思勰《齐民要术》中称为“白醪”。盛唐时期,古长安(今西安市)长乐坊出美酒,在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有所反映。而且酿造技艺有了进一步提高,朝野上下,莫不嗜饮。宋陆游曾说:“唐人爱饮甜酒”。《清异录》所载“李太白好饮玉浮梁”,指的就是古代的稠酒。唐代诗人也多有吟咏,如韩愈的“一尊春酒甘如饴”,杜甫的“不放春醪如蜜甜”和他的《饮中八仙歌》里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酒和“贵妃醉酒”的酒,就是没有加浆的“撇醅”稠酒。

饸饹

荞面饸饹是陕西省著名的汉族面食小吃。被誉为北方面食三绝之一,与兰州拉面、山西刀削面齐名。饸饹,古称"河漏"。元代农学家王祯《农书,荞麦》:"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成面或作汤饼。

饸饹,因多用荞麦面制成,比较固定的叫法是荞面饸饹。饸饹,古称“河漏”。饸饹主料除荞麦面粉外,还有食用碱和食盐。

粉蒸肉

相传,盛唐时期,一批阿拉伯商人沿着“丝绸之路”到长安做生意。一天中午行至祁连山下茫茫戈壁,搭起帐棚做起饭来,把切好的肉块与待用的调料和面粉摆在一个小案上。不料,一阵狂风四起,吹倒了帐棚,做饭的人起忙收拾,说时迟,那时快,急伸胳膊来围住肉、调料和面粉,然而终因风大把三样东西吹得掺交到一起。为了赶路,做饭人急中生智便把这些掺在一起的肉面疙瘩放到火上蒸熟,结果大家吃了,个个喜笑颜开,都夸这顿午餐吃得好,既充饥,又润口。他们把没有吃完的饭随身带上,下午又馏了一下再吃,结果其味更佳。

到了长安这个做饭人就如法炮制,在长安街头开了一家专卖这种肉的铺子,并取名“粉蒸牛羊肉”。由于随到随吃,又便于携带,很受欢迎,久而久之,成了长安的一种独特方便美食名吃。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西安小吃百年老店(西安小吃百年老字号)链接:http://www.esxun.cn/news/61283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