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正文

北京的骆驼哪去了(北京骆驼港景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3-22 07:07:10
导读

大家好,我是京师玩儿主,今儿和大家聊聊老北京的个性货车,骆驼运输队一部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算是捧红了“祥子”,骆驼却没“火”儿。其实骆驼作为第一批北京物流行业的主力军,已经在这里俏丽了上千年了。这骆驼,以本性温顺,能吃苦耐劳而被大家所熟知。它有“沙漠之舟”的美名。在汉时为了开拓西域,在唐时所创建的古“丝绸之路”上,它们都立下了汗马功劳。说起这骆驼队,早年间,其属于载货不载客,按现在的说法儿就是

大家好,我是京师玩儿主,今儿和大家聊聊老北京的个性货车,骆驼运输队

一部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算是捧红了“祥子”,骆驼却没“火”儿。其实骆驼作为第一批北京物流行业的主力军,已经在这里俏丽了上千年了。这骆驼,以本性温顺,能吃苦耐劳而被大家所熟知。它有“沙漠之舟”的美名。在汉时为了开拓西域,在唐时所创建的古“丝绸之路”上,它们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说起这骆驼队,早年间,其属于载货不载客,按现在的说法儿就是它是货车而不是客车,而且如果您把当时北京城的交通工具来个排行的话,这驼队一定是名列前茅的,而且骆驼也对北京人的生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以前在北京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这些驼队。

实际上,在北京这块儿,把骆驼作为载人和运送货物的交通工具,在唐代就开始广泛使用了,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在唐朝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今河北省蓟县)起名造反时,就是利用骆驼,来给他的军队运送的物资和给养。京西郊房山、门头沟一带,从辽、金时代开始,就有了煤炭开采,并成为京城主要的供煤基地。那时的主要运输工具就是骆驼队。到了元代以后,元朝定北京为大都,随着军民的不断增长,人口由四五十万变至近百万,由于生活所需,以及每日巨大的消耗量,再加上建设京城,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蒙古人想到的,自然是用他们最熟悉的骆驼来搞运输了。于是这里就出现了运输货物的骆驼队。当时元代诗人有一句诗描述写道:“翠幌金车锦骆驼,芙蓉绣褥载双娥”,这就是描述由骆驼拉车的情景。元亡之后,明朝朱棣迁都北京。而明朝皇族们,则更钟意南方之物,更多用海运、漕运。骆驼运输,在明时,渐次式微,直至差点儿消失。

到了清朝,女真统一天下,蒙古贵族,多封为了王爷。他们很多都住在北京城里,过着灯红酒绿的好日子。但他们很想念家乡的美食、奶酒,并且还需要向爱新觉罗们进贡,于是,驼队就又开始兴盛了起来。

明、清,乃至民国时期,骆驼在百姓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京城里大量生产、生活物资,主要就是靠它们驮运过来的。骆驼有超强的耐力,既可以长途跋涉又可以几天不吃不喝,一次还能驮运三四百斤重的货物,作为交通工具的经济效益,可以说特别明显。最初,这些骆驼只是被官家所养,工作性质很单一,仅被用来运货。主要就是把北京城西的煤炭和石灰,从门头沟、房山等地运到阜成门。(阜成门是骆驼运煤进城的重要通道。有一首诗描述骆驼运煤进城的景象:“凿断山根煤块多,抛砖黑子手摩挲。柳条筐压高峰处,阔步摇铃摆骆驼”。当时生活在都市中的千家万户,家家都离不开用量很大的煤.京西的门头沟出煤,其时有大小不规范各式煤窑300多个,它们生产出来的煤,绝大多数是由骆驼运送出来,供北京的居民和工厂使用。)这些驼队卸车之后,在立马儿返回。但时间一长,人们发现,这骆驼是又耐渴又耐热。体力还非常的好。每趟只运这么一趟煤,成本有点儿高,故此不如多驼点儿东西,到集市上卖得了。这么以来,骆驼在北京的物流行业里算是站稳了脚了。驼队除了搞些笨重的运输之外,还做一些远途的商业货运,例如把口外(口外,指张家口以外)的皮毛、药材、山货等运到北京,再把北京的如煤油、茶叶、食盐、布匹、百货等运到口外。于是慢慢的,在北京就出现了很多货物的集散地,如安定门外西黄寺的外馆、通县的张家湾码头及粮食店、果子市、磁器库等。

对于当时的京城而言,骆驼作为一种运输工具,对北京的建设和人们的生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贡献巨大。同时这也刺激了这行业的发展,使之成为了规模,进而出现了专业的“驼户”。即专门饲养骆驼的人家。他们大多集中在城外西侧, 您比如说京西海淀、石景山、丰台的大灰厂、京南良乡、大红门、衙门口、模式口、麻峪、三家店、门头沟、房山等地,大大小小的村庄里,都有很多养骆驼的。最多的村庄有时能有一千多头骆驼,最富的驼户能有二十几把骆驼。这些“驼户”,通常把骆驼每6到8头,用细绳穿为一串儿,这叫“一把”。6头左右为一小把,8头左右为一大把,但也不能太多了,不然太长了,进城后会影响交通。一般一把是由一个人拉。骆驼送货时,有时是好几把骆驼一起走,(跑长途运输的驼帮通常为了防范劫匪而成帮结伙而行,人员多时逾百名,骆驼近千头。按队伍的排列,第一组叫锅头(亦称大头),负责途中休息宿舍,生火做饭;第二组叫水头(亦称二头),负责打水、炊茶、准备干粮;其余的为拉列子,是驼队中的普通驼夫,不仅负责拉骆驼,还负责拾粪、捡柴、值夜、放牧等事宜,成天忙忙碌碌,不得稍有歇息。)好几十口子。(他们)人与人之间相互照顾、相互帮助,那声势是相当的浩大。清末民初之际,京城骆驼多到了什么程度呢?有人计算过说:如把当时北京的骆驼,一头连一头地排成队,能绕北京城(指二环)转三个圈儿。这是否可信,咱们不得而知,但据说每天清晨,等待开城门进城时,由外地过来的,聚集在老北京城门外的,成群结队的骆驼,常常会排出十几里远,犹如一道长城。那场面,确实是十分壮观!

北京街头行走的骆驼,有两种来源:一是自家喂养的,二是从店铺租来的。那时候有专门从事出租骆驼生意的店铺,就像现在租车一样。驮运的骆驼多为骟驼,也就是去势后的公驼,其体格及力气都超过公驼,且性情温顺,公驼俗称儿驼,它们性情浮躁,行进途中常引颈长鸣,声闻数里。赶骆驼的驼户,都很顾忌公驼的鸣叫声,害怕因此而招来劫匪,故而多用骟驼。这些骆驼,排着长长队伍,在大街上慢吞吞的走过,颈上的铃铛摇摆着,叮当、叮当作响,这一幕也成为老北京固有的景致。

驼队中的骆驼为什么要戴驼铃?这是因为骆驼在沙漠等空旷之地行走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狼的攻击,而据说狼很是惧怕这种金属撞击的声音,所以为了避免被袭击,就给骆驼戴上了驼铃。其次是,如果在路上遇到大型的沙尘暴天气,造成骆驼走丢的话,它的主人也会根据铃声找到它们。另外,驼铃对其它的骆驼也会起到引领的作用。还有,拉骆驼的人,会骑在领头的骆驼背上,眼看前方,耳听后方。只要听不到最后那只骆驼的铃声了,就可以判定是骆驼队出现了意外情况:不是缰绳断了,就是遇上了劫匪。因而每把骆驼中最后一只骆驼脖颈上的铜铃称作:报安铃。

当城门一开,驼铃齐鸣,步入内城, 驼队行走在大街小巷之中,行人和车辆也不得不为它们让路。正所谓“细鼻穿绳铃悬颈,缓步拦街怕骆驼”。民国后期,此景依旧, 因此常常造成交通拥堵,为解决这个问题,民国京师警察厅,专门颁布了个“交通限行”的规定,即:“骆驼以三头为一组,不得队队相连”。 不然不让进城门。

对于驼户来说,最难过的是夏天,因为骆驼属于季节性工作者,它们只在春天、秋天和冬天上班儿。夏天因为气温升高,湿度加大,并且这也是它们脱毛的季节,因此非常容易生病。怎么办?它们只能被送到张家口,那里有专门帮忙照顾骆驼的人,它们就在这里过“暑假”了。在这里,它们吃的好,长的好,并换好新毛,膘肥力壮后,秋风一起,白露节气一至,就可以送回来了。但夏天有幸被送到张家口歇夏的,都是年轻力壮者。那些年老体弱的,一是没有力气跑那么远,二是跟不上节奏。跟人一样,衰老死亡,也是动物必然的生命历程。它们会在京城走完最后几趟货,或者就在驼户家里,吃着草料,静待魂归大漠。有的驼户会趁着他们还没死,将之卖掉。但跟养牛的农民一样,他们是绝不会吃自己养的家畜的肉的。在清朝,骆驼属于受法律保护的动物。《大清律例·兵律·廄(就)牧》规定,凡私宰自己家的骆驼,杖八十,并没收毛皮;宰杀他人的骆驼,则要杖一百。在生产力落后的农业社会,骆驼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民生的运输工具,所以要立法保护。进入民国,随着近代运输工具的发展,法律就不再禁止杀骆驼了。

不过话说回来了,一年365天,它们这么一歇,少说也忒歇个4,50天的,这不请等着别人儿抢生意吗?果不其然,民国后期,汽车和火车的出现,对驼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政府为了防止交通阻塞,又颁布了那个“交通限行”的规定。这就大大的降低了骆驼队的工作效率和使用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各种限行的压力下,骆驼队只好逐步“隐退辞职”了。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左右,北京城里,再也见不到繁忙的人流当中,骆驼队不紧不慢穿行的身影了。在历史上回荡了千年之久的,老北京当年随处可以听到的悦耳的驼铃声,彻底的消失了。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北京的骆驼哪去了(北京骆驼港景区)链接:http://www.esxun.cn/news/632580.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