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正文

为什么有些诺贝尔获得者论文只发表在级别很低的刊物,然后凭此获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5-28 16:07:26
导读

优质回答:这很正常。其实也就说明了,现在中国国内高等教育机构和很多科研机构普遍存在的刊物崇拜本来就是一个笑话。要想了解其中的原因,首先必须要了解期刊发表的过程。学术刊物的选稿基本上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叫做编辑选稿,另一种叫做同行评议。所谓编辑选稿很好理解,就是指由期刊编辑对所有的来稿进行审查,然后决定是否刊发。同行评议指的是,期刊编辑只做一些最基础的筛选工作,一般是针对文章本身的格式规范和作者本人

优质回答:

这很正常。其实也就说明了,现在中国国内高等教育机构和很多科研机构普遍存在的刊物崇拜本来就是一个笑话。

要想了解其中的原因,首先必须要了解期刊发表的过程。学术刊物的选稿基本上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叫做编辑选稿,另一种叫做同行评议。所谓编辑选稿很好理解,就是指由期刊编辑对所有的来稿进行审查,然后决定是否刊发。同行评议指的是,期刊编辑只做一些最基础的筛选工作,一般是针对文章本身的格式规范和作者本人的资历要求进行简单的初步审查,至于论文的实际水准是否过关值得刊发则由该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审。在评审通过以后,则安排刊发。

同行评议是在国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逐步成熟的一种学术刊物的选稿方式。在中国引进的时间大约是在世纪之交。就现在来看,已经成为绝大部分刊物的主流选稿方式。编辑选稿的期刊还有但是数量很少,而且学术地位普遍不高。

因此,现在要在优质期刊上发论文,就必须通过同行评议来完成。

接下来谈一谈这套制度的优缺点。

这套机制设计的初衷有两点。第一,随着科研的逐步深化和细化,学术编辑本身也不可能了解该学术领域内所有领域的发展状况,也就使其很难对非常专业细分领域的论文进行评判。在这个时候,让具有评判能力的同行专家承担这种责任,确实有合理性。第二,无论是谁来做编辑都会有自己的选稿偏好,这种偏好会带来主观方面的扭曲。引入同行评议,弱化编辑权力,可以降低编辑选稿的主观性,让学术期刊的选稿过程更加客观化。

应该说这种设想在后来的实践当中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所以将这种设想作为同行评议的优点来看待,其实也没有太大问题。不过同行评议同样存在着一些缺陷,随着这套制度的推行,时间越来越长,缺陷暴露的也就越来越明显。

第一,同行评议容易形成小圈子文化。因为能够参与这个评价过程的学者其实不多,很多学者相互之间都有联络,于是就会形成相互之间提携把持学术权力的小圈子现象。这实际上对于学术发展造成了很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光中国如此,西方学界也存在这种问题。

第二,同行评议模式下更倾向于支持常规研究成果的发表,而不是开创性研究成果的发表。这个原因比较简单,开创性研究成果,由于具有突破性,会使得很多既有的研究成果在短时间内立即失去价值,因此很容易受到学术领域内大量利益相关者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些人又具有了同行评议的权力,那么他们就会阻止此类成果在期刊上发表。所以同行评议模式实际上是不利于开创性研究成果发表的。这也是国外很多学者对于这种选稿模式的批判所在。

除了同行评议的审稿模式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导致顶级期刊很难发表具有突破性历史价值意义论文的原因在于这些期刊对于研究成果的完善性要求比较高。而很多突破性研究,在短时间内没有办法实现成果的完善化,所以相比较常规研究来说,就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优势。

纵观多年来诺贝尔奖颁发的情况,这种顶级论文最后却只能到非顶级乃至于很多不知名的期刊上发表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的关于人口红利的论文是发表在一所大学学报上的。某些学者的论文甚至于没有公开发表,只是在业内传播。有一些是会议论文。甚至于某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是以报告的形式传播出来的。

由此可见,目前中国大学当中普遍存在的期刊崇拜论是非常可笑的。大部分论文在发表后10年以内的引用次数是小于5次的。甚至于有相当一部分论文写完以后是没有任何引用的。而顶级期刊当中的论文,绝大部分也经受不了时间的考验,10年以后依然能够被人提及的人凤毛麟角。

其他网友观点

《自然》杂志应该非常权威吧。可是日本一个诺奖获得者统计了历年来在《自然》杂志上收录的论文。发现其中约90%的论文有问题。这说明科研是在不断进步的。有的科研结果有问题,但是当时的水平发现不了。而另一个极端是,有的科研太超前,以至于当时的权威的都理解不了,所以发表在级别很低的刊物也正常。

其他网友观点

像“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米国总统一样,其它的“诺贝尔奖”也会根据西方人的需要,胡乱颁发。例如:“光电效应”忽视了金属氢的“磁力矩”切割地球磁力线释放的电磁波。



其他网友观点

能不能获奖看成果,不是看在什么期刊上发表,当然在大期刊上发表更容易传播,更容易让人注意

其他网友观点

本民科认为,

其实原因很简单啊!

Science,Nature等大牌科技刊物实际上是非常,非常保守的,

而能够获得诺奖的真正的原始创新思想却又是非常超前的,几乎不被当时保守的芸芸众生所理解,

往往是要等到数十年后,乃至数百年后才能够被人理解并接受!

比如,希格斯先生上世纪50年代的论文被拒收,可一直到这个世纪才获得诺奖,跨度数十年!

这在诺奖中屡见不鲜!

本民科的终极粒子模型几年前曾经投稿Nature,自认为无懈可击,可很快就退回,

本民科也懒得跟他们理论,

因为本民科非常明白,所谓的同行评议全是一群物质思维的人,跟他们说超越物质的理论,岂不是对牛弹琴?

所以,顶尖的科学刊物不可能有获得诺奖的论文很自然,不足为怪!

他们命中注定,

与超越物质的科学革命无缘!

其他网友观点

一些原创性研究,或是挑战了现在的主流观点或经典理论;或是新的发现与理论,还没有被发现有潜力巨大的经济效益;或者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学者的发现,这些论文都有可能不被当时的主流学术期刊(或科学家)认可,而被迫投到一些影响因子不高的专业杂志上。所以,判断原创性成果的学术水平与价值,时间才是最好的标准。眼睛盯着CNS,不完全代表学术的最高境界,原创性才是。

其他网友观点

高级别刊物图表花里胡哨就成功了一半

其他网友观点

记得有一年以色列科学家因发现准晶材料而获诺奖,当年为了发表有关准晶材料的论文,因与当时的公认的材料晶格有极大的不同,而被很多大刊拒之门外,不得已只好在一份影响因子非常低的刊物上发表。真是这篇论文所述的准晶材料背后人实验所证实,而获得了诺奖。

其他网友观点

有的成果太超前于时代,以至于当时的专家认为不可靠,所以上不了高级别杂志,但是随着科技发展,慢慢认识到该成果的重要性,证明了该成果的正确,然后就可以获奖了。

其他网友观点

各种崇拜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什么有些诺贝尔获得者论文只发表在级别很低的刊物,然后凭此获奖?链接:http://www.esxun.cn/news/180102.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