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正文

农村木椅子制作(农村木头椅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5-23 13:00:58
导读

5月15日上午,洛阳市洛龙区一户人家内,82岁的刘凤琴坐在一把木椅上,正择新买的蒜薹,尽管家里有软和的沙发,但她还是习惯坐这把小木椅。刘凤琴说,这把木椅已有41个年头,坐过自家四代人,坐在这把椅子上,她总能想起热心善良、乐于助人的婆婆,想起一些历久弥新的陈年往事。枯死小杨树,化身六把椅子刘凤琴家的这把椅子通体天蓝色,八九十厘米高,由椅背、椅面、椅腿等构成,除椅面为竹片外,其余均为木材。虽然一些部位

5月15日上午,洛阳市洛龙区一户人家内,82岁的刘凤琴坐在一把木椅上,正择新买的蒜薹,尽管家里有软和的沙发,但她还是习惯坐这把小木椅。

刘凤琴说,这把木椅已有41个年头,坐过自家四代人,坐在这把椅子上,她总能想起热心善良、乐于助人的婆婆,想起一些历久弥新的陈年往事。

枯死小杨树,化身六把椅子

刘凤琴家的这把椅子通体天蓝色,八九十厘米高,由椅背、椅面、椅腿等构成,除椅面为竹片外,其余均为木材。虽然一些部位的油漆已经剥落,但是依然结实稳当。

刘凤琴说,在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这种带靠背的木椅子非常流行,基本都是用自家树做的,有时家里来客人不够坐,还要去邻居家借,而这把椅子是村里一位木匠特意为婆婆王梅香做的,当时做了六把。

“婆婆缠过足,心直口快,性格豪爽泼辣,是个热心肠。一旦谁家遇事,她总是第一个赶去帮忙,在村里人缘非常好,同辈人都喜欢喊她老嫂子。”刘凤琴说,1982年,她家种的几棵小杨树枯死了,婆婆想废物利用做几个椅子。还没等婆婆去找木匠,同村的木匠带着工具主动登门。

刘凤琴说,一把椅子构造看似简单,可做起来不易,在“砍、凿”“刨”“窝”等几十道工序中,“窝”的技术含量最高,也最能看出木匠的功夫,所以农村人把制作木凳子、木椅子称为“窝”凳子、“窝”椅子。

刘凤琴回忆,“窝”椅子时,木匠将加工成条状的杨木放在一口大铁锅上蒸,蒸过的杨木有韧性,才能“窝”成需要的弧度而不折断。“窝”是个技术活,也是个力气活,全靠木匠的眼力和手劲儿。那一次,木匠一刻不停地“窝”了六把椅子。

“窝”完椅子,刘凤琴的婆婆将工钱塞进木匠的口袋里,可木匠急了,他赶忙把钱掏出来,搁在院里的小桌上:“孩儿他娘走得早,这几年娃子的衣裳都是老嫂子给缝补的,收您的钱,我一辈子良心不安呀!”

大病初愈,摆个田间茶水摊

“别看这把木椅普普通通,甚至有些土里土气,可俺村大部分人都坐过它呢。”刘凤琴说,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坐过,缘于婆婆的茶水摊。

1983年初,刘凤琴的婆婆生了一场病,大病初愈时正赶上麦收时节,家人不让虚弱的她下地干活,她闲不住,就在距麦田不远的大树下面,摆了个小茶水摊,义务为村民们供应开水。

“婆婆的茶水摊不大,一张枣红色的小方桌,六把天蓝色的小椅子,八九个粗瓷大碗,加上三四壶白开水。”刘凤琴说,那年麦收,这个小小的茶水摊,为割麦的村民解渴消暑,减轻了不少劳累之苦。

收麦时,农民们最忙最累,也最开心。为了尽快将麦收完,家家户户都是天不亮就起床,抹一把脸,塞几口开水泡馍,拎着镰刀和一两罐开水,就向麦田走去。在田里从早忙到晚,带的水根本不够喝。

刘凤琴记得,当时割麦村民累了、渴了,抹去脸上的汗水,拍拍身上的灰尘,来到茶水摊,端起一碗白开水,咕嘟咕嘟一饮而尽,然后一屁股坐在小椅子上,一边摘下草帽扇风,一边老嫂子、老嫂子地叫着、聊着。

“那时候,麦收要半个月到二十天,除了割麦,还要拉麦、打场、扬场、晾晒、归仓、打垛。”刘凤琴说,下午来茶水摊的人会更多,一是天热汗多,人容易渴,二是因为婆婆会将中午做捞面剩的面汤倒入瓦罐,拎到茶水摊,这个被农村人称为“白汤”的饮品既解渴,又充饥。麦收没结束,婆婆的茶水摊就天天“营业”,他们村大部分人都光顾过。

村边茶水摊,乡情联络点

1983年的麦收结束后,刘凤琴婆婆的茶水摊并没有就此“歇业”,而是摆到了村边十字路口附近的大树下,依旧是一张桌、六把椅,只是多了一张塑料桌布、一台收音机、三把蒲扇,粗瓷大碗换成了一拃高的玻璃杯,每个杯子上还盖一小块方形玻璃来防尘、防虫。

忙完田里家里的活儿,刘凤琴也会随婆婆去摆摊。

“炎炎夏日,地下像着了火一样,一股股热气向上冒,行路的人最渴望的是一杯水。”刘凤琴说,每当看到路上那些满头大汗拉架子车的人,婆婆总会主动打招呼:“他伯、他叔,坐下来歇会儿,喝杯水解解渴再走。”

一张笑脸,一杯温白开,一把小椅子,一把蒲扇,行路人酷暑难耐的烦躁心情一扫而光,即使不想喝茶的人,也不由自主地走到摊前,歇息喝水。刘凤琴婆婆的茶水摊渐成乡情的联络站,越来越热闹,经常有村民送来茉莉花茶和白糖,村民们在这里一边喝茶,一边天南地北地聊天。

“免费茶水摊摆了3年,直到婆婆因病去世。”刘凤琴说,那几年,来茶水摊喝茶、喝水、聊天的人很多,“现在每次回老家,和老人们聊天,大家仍然记得村边那个茶水摊,记得玻璃杯里的茶,记得婆婆的乐于助人。”

1987年,刘凤琴跟随丈夫到城市居住,由于新家面积不大,她只带走了一把椅子,其余五把全部送给了邻居。

“当时带这把椅子主要是想留个念想。”刘凤琴说,可实际上,除了椅子,她一家人还把婆婆的淳朴善良、乐于助人等品质,一起带进了城里。从平房搬到楼房,从走步梯到乘电梯,这把椅子,她始终不舍得丢弃。

“这把木椅子已经40多年了,婆婆和我坐过,儿子和孙子坐过。”刘凤琴说,而今她的曾孙刚半岁,“等孩子稍微大点,也让他坐坐这把椅子,懂事了,也跟他讲讲椅子的来历,希望他把助人为乐的家风传承下去。”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农村木椅子制作(农村木头椅子)链接:http://www.esxun.cn/news/717308.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