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正文

重庆豆花饭图片大全(重庆好吃的豆花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4-09 12:59:09
导读

重庆人勤劳好动、热情耿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好吃、会吃,重庆人独创的江湖菜,煎、煮、蒸、炒无视川、粤菜系规则,弄得好吃就行。尽管如此,日常生活中还是离不开最普通的豆花饭。豆花和小面一样,已融入重庆人的生活,且密不可分。重庆人出差外地久归,许多人会选择早餐麻辣小面,中午一碗豆花饭加烧白,以解乡馋。重庆人喜欢吃豆花是有历史和故事的。清末民初,重庆城数十家卖豆花的小店遍布沿江河街、码头。一碗豆花、二两烧酒

重庆人勤劳好动、热情耿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好吃、会吃,重庆人独创的江湖菜,煎、煮、蒸、炒无视川、粤菜系规则,弄得好吃就行。尽管如此,日常生活中还是离不开最普通的豆花饭。豆花和小面一样,已融入重庆人的生活,且密不可分。重庆人出差外地久归,许多人会选择早餐麻辣小面,中午一碗豆花饭加烧白,以解乡馋。

重庆人喜欢吃豆花是有历史和故事的。清末民初,重庆城数十家卖豆花的小店遍布沿江河街、码头。一碗豆花、二两烧酒,加一大碗米饭,便是无数力脚挑夫、黄包车司机和“船老二”们①的便饭。城里的官吏、商人也喜欢吃豆花,他们会选择城里有名气的豆花馆,如:高豆花、裕生豆花、永长豆花、临江豆花、经济豆花、白家馆豆花。其中当数高豆花开馆的时间最早。

“高豆花”始建于清末年间。一位叫高和清的重庆人,在天官府旁的小巷中创办一小型豆花馆,高和清家的豆花品相好,细腻棉实,佐料味道也巴适,且价格适中,深受市民喜爱。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高和清去世后,其子高伯亮将店铺迁至与邹容路毗邻的米花街经营,1939年被日本飞机炸毁。后来高伯亮在原址附近重建二层木楼,正式挂牌“高豆花”,恢复经营豆花并增加了蒸菜、炒菜、卤菜等品种。此时正值重庆为民国抗战“陪都”,全国各地坚持抗战和逃难的军民大量涌入重庆。价廉物美、誉满山城的“高豆花” 顿时受到逃难人群的喜爱,更是受到其中的文人雅士欢迎和吹捧,生意兴隆得无法想象。据说“高豆花”的第三代传人,人称高大少爷的高先佐先生,曾就读于成都天府中学,在校期间受进步思想影响,暗中加入了共产党。毕业后回到重庆继承祖业,虽名为“高豆花”店主,实为他的母亲经营。因工作需要,高先佐暗地里收集情报、传递消息,并时常用家资资助地下党工作。1949年重庆解放,高先佐率先把“高豆花”馆交给政府,成为重庆第一家国营饮食店。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经济困难时期,人地争粮,大豆种植面积减少,重庆城的餐馆纷纷取消了豆花经营,有的只在早餐供应豆浆,而上半城“高豆花”和下半城“白家馆”一直经营豆花饭。平时家里来客或想吃“豆花”,便早早地去豆花馆排队等候限量购买,每人一碗。

豆花不同于大鱼大肉,犹如布衣与绸缎。豆花太普通了,普通得上不了川菜菜谱,登不了大雅之堂。它的存在往往被人忽略。其实,豆花的营养价值完全可以媲美家禽肉类。制作豆花的原料大豆在我国“五谷杂粮”中排列末位,所谓五谷指“稻、黍、稷、麦、菽”。“菽”是大豆、红豆、黑豆等豆类作物的总称,五谷中“菽”特指大豆。《诗经·小雅·小宛》中写到:“中原有菽,小民采之。”大豆的原产地在中国,距今至少有五千多年的栽培历史。

大豆在南方,人们习惯地称黄豆或豆子,现在不仅是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还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所谓重要,是因为大豆全身是宝,大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达35%~40%,所涉及食用的范围非常广泛,最为常见的有:豆浆、豆花、豆腐、豆皮、豆筋、豆腐干、豆腐乳等;人们日常食用的酱油、豆豉也由大豆酿造而成。不仅如此,大豆油脂含量丰富,是制作食用油的重要原料,大豆用于榨取豆油、制作色拉油。榨油后的豆饼还是制成牲畜家禽饲料必不可少的原料。大豆除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油脂,还含有钙、镁、磷和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大豆中含有的钾元素和卵磷脂能有效地促进大脑发育,帮助增强记忆力。大豆中含有的钙质,能预防骨质疏松、含有的多糖,黄酮等成分属于天然雌性食物食品,可稳定体内内分泌。所以,说大豆全身是宝一点不为过。

大豆属于营养品类,曾经的困难时期是国家专控物资,只对老红军和特殊工种的人按月定量配给。普通市民只能在过年过节之时才能凭票购买豆腐或豆腐干。

1978年改革开放后,随着土地下户以及农业科技进步,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提高,大豆不再是稀罕之物。重庆城的餐馆陆续恢复供应豆花,几十年经久不衰。现今重庆区县大小好吃街,各家餐馆创新求变,不断推出特色菜品,门前挂满各类菜品的招牌霓虹灯争奇斗艳,以吸引顾客。普通的豆花饭却以自己味美价廉,快捷便利的优势,仍然是重庆人的最爱。

重庆人吃豆花不仅讲究佐料红油葱花、麻辣蒜香,更讲究豆花雪白细嫩。豆花做得嫩,这就要看点豆花师傅在制作时的手艺了。

首先是筛选豆子,去掉干瘪霉变杂质,洗净后用温水泡涨,然后细磨出浆,过滤入锅,中火加热但不能沸腾,至90摄氏度即可,当温度回降10度左右,便用勺舀起稀释了50倍的胆巴卤水②在浆面上旋转打卤,让卤水慢慢均匀地溶入浆中,旋转几圈后暂停,间隔1分钟再次打卤。此时卤水与豆浆发生化学反应,蛋白质渐渐凝结成稀软的固体,锅中窖水则微黄透亮,然后再用筲箕轻轻滤压豆花,豆花老嫩由师傅滤压次数决定。点得好的豆花必须是雪白细嫩,食客能轻松地用筷子信手拈来,且不掉不散,入口即化。

重庆人吃豆花追嫩,且嫩得不可思议,渝北区人和场的“水上漂” 豆花,却把豆花的嫩做到了极致。

“水上漂”豆花端上桌来,只见一大碗没有经滤压的豆花,稀软散乱,懒懒地漂浮在淡黄的窖水面上,映着人影,仿佛是挑战你是否拈得起来。你得耐着兴致,用筷子轻轻地由外向内慢慢挤压,碾出豆花中多余的水分,待豆花体积缩小后,再小心翼翼地拈入碗里拌混佐料。“水上漂”考验食者,生活从慢得实,否则“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笔者曾陪同外地朋友前往人和场品尝“水上漂”豆花,朋友学着他人用两根细长的竹筷,在“水上漂”碗里划来划去,如同不得要领似的赶羊,始终拈不起来豆花。朋友摔了筷子直接把佐料倒入“水上漂”中,按豆腐脑的方式搅拌后用小勺舀食入口,苦着脸说:“这东西看起是水,吃起还是水。”巴南“渔洞豆花”则不然,碗里豆花虽然也白白嫩嫩,但绵扎细软,普通食客也能用筷子轻轻地拈起来的,蘸上红油或青椒佐料的豆花,拌上一口喷着甑子香味的干饭,那叫一个爽。

十年前,笔者受人之托,为位于重庆渝北鸿恩寺公园“碗中花”红油豆花馆创作了一副门联:“晨起千磨化琼浆”;“白云红妆十里香”。此联由全国著名书法家卢德龙先生题写,雕刻于门店两侧,该店至今生意兴隆不衰。

如果要将最具有重庆特色的饮食排列名次,笔者认为应该是:一小面、二豆花、三火锅┄┄,其余任由读者排序,鸣谢各位读者。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重庆豆花饭图片大全(重庆好吃的豆花饭)链接:http://www.esxun.cn/news/658973.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