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正文

美国倒牛奶事件(美国倒牛奶事件历史课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4-09 09:00:33
导读

受疫情影响,美国出现牛奶过剩,“威斯康星洲的奶农们被迫倾倒十万加仑牛奶”的新闻在网上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表示“这一剧情在历史课本上见过”。中学历史课本有提到,上世纪30年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农场主曾把大量牛奶倒入下水道。倒牛奶事件被作为“经济危机”的一个讯号。这不奇怪网友们把这次事件,与上次的联系一起。其中引发吐槽的一个关键矛盾点是:好好的牛奶为什么会被选择倒掉呢?本文将通过给大家算一笔经济账,解析

受疫情影响,美国出现牛奶过剩,“威斯康星洲的奶农们被迫倾倒十万加仑牛奶”的新闻在网上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表示“这一剧情在历史课本上见过”。

中学历史课本有提到,上世纪30年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农场主曾把大量牛奶倒入下水道。倒牛奶事件被作为“经济危机”的一个讯号。这不奇怪网友们把这次事件,与上次的联系一起。

其中引发吐槽的一个关键矛盾点是:好好的牛奶为什么会被选择倒掉呢?

本文将通过给大家算一笔经济账,解析“倒牛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采取“倒牛奶”决策,是供求失衡的应对方式

疫情发生之前,经过长期的市场自我调节,牛奶的供求关系达到一个平衡状态,若供应量和需求量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平衡状态就会暂时被打破。这次“倒牛奶”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供求失衡了。

据网上信息显示:一是由于餐饮、学校、航空等行业停摆,导致供应链断裂,消费者想买也买不到,牛奶无法及时被销售出去;二是由于不少家庭改为囤积大量食物,牛奶需求下降。

市场牛奶消费量大量减少,但奶牛产奶仍然保持原来的量,导致供求失衡,牛奶过剩了。

众所周知,由于牛奶保质期短,产出后48小时内需进行灭菌,加工处理,而且其配送条件较高。牛奶变质后,将一文不值。

牛奶加工意味着成本投入,若加工处理后,牛奶卖不出去,损失更大。直接倒掉还能节省人工,所以也就有了开头讲的“威斯康星洲的奶农们被迫倾倒十万加仑牛奶”事件的发生。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次“倒牛奶”事件,不能直接归结为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重演,这与上次有很大的不一样。上次是消费者真买不起,市场真没需求,企业意欲通过减少供应,提升牛奶价格。这一次,除了需求量暂时变少的影响,主要原因是消费者的牛奶购买需求被暂时抑制了。

就像国内前段时间,海底捞暂停营业,大家吃不到海底捞,但其实是因为吃海底捞的需求被抑制了,而不是大多数人不想吃了。如果疫情过去,牛奶的消费需求预计将恢复,甚至是“报复性”消费。

几个角度解析,为何“倒牛奶”更划算?

“倒牛奶”是为了让牛奶的供求关系在疫情特殊时期,能暂时达到平衡状态而采取的“无奈之举”。调节供大于求的情况,无非就是让需求增加,或者让供应减少。“倒牛奶”是让供应减少的做法,那么除了倒牛奶,还有其他方式吗?为什么没有选取其他方式呢?

1、若牛奶“贱卖”,会把原本的供求平衡打破

在这次疫情出现之前,原来美国市场上的牛奶处于供求均衡状态,即需求量与供给量、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同时相等状态。

受疫情影响,需求量小于供给量了,导致暂时性供求失衡,但这个时候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还是平衡的状态。

如果没有采取降价的方式,等疫情过去,市场需求恢复,牛奶还能回到原来的供求平衡,企业继续通过原来的价格,达到正常的销售,赚取足够的利润。

如果这段时间,为了不浪费,通过亏本的方式把牛奶低价卖了,可能会让牛奶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的平衡也被打破,也就是市场价格被打乱。

疫情过去后,牛奶恢复原来的价格,其需求量可能将下降。所以,企业宁愿选择倒奶,保持这个时间段的供求平衡。

2、若调整牛奶生产线,生产成本大于销售价格

有人会说“那为什么不把牛奶制作成奶粉或其他奶制品呢?”

牛乳企业的经营核心是赚取利润的。有一个简单的公式是:销售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如果销售收入<成本费用,将是亏本的。

先看成本部分,生产企业成本分为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一些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是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是租金、生产设备等。随着牛奶产量变动而变动的,称为可变成本,比如人工,牛奶原料。总成本除以产量是平均成本。

如果改为生产奶粉,涉及到生产链条调整的问题,这意味着要增加固定成本部分。不论企业,用这套设备生产多少奶制品,这部分成本都是必须支出的。

举个例子,假设某乳企,调整了生产线,改生产奶粉,可能面对的是下面这样的数据:

假设1包奶粉售价10美元,可变成本7美元,一个企业暂时花了80万美金购买了新设备和生产技术等,2个月内生产了20万包奶粉,2个月后,停止生产奶制品了。那么这些奶粉的平均成本是平均可变成本加上平均固定成本:7+80/20=11元。

也就是单包牛奶销售:收入-成本=10-11=-1元,利润为负,是亏本的生意。

这还仅仅以生产成本增加为例,其实营销成本也会增加,新生产的奶制品需要打广告、铺渠道、才有人买单。

虽然“倒牛奶”更划算,但非“倒”不可吗?

企业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运用上述经济学原理方法分析,可以理解“倒牛奶”的做法了,但无论如何,这确实造成了资源浪费。

牛奶,就非“倒”不可吗?

倒也未必。

1、政府干预,缓解“牛奶过剩”矛盾

国家干预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运用调节手段和调节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微观经济运行提供良性的宏观环境,使市场经济得到正常运行和均衡发展的过程。

政府可以如何干预呢

政府可通过调拨专项资金购买这批产品,通过公益方式分配这批牛奶。这次出现的“大量倾倒牛奶事件”中,“美国威斯康星州的相关部门,就有要求美国农业部购买剩余的商品,重新分配给食品银行等慈善项目”。这是让政府为“过剩的牛奶”买单,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或不足,起到调节作用。

政府也可针对牛奶供应链条受阻的环节,进行政策帮扶,如开通牛奶运输“绿色通道”,为企业增加牛奶销售渠道等。

2、乳企承担社会责任,帮扶奶农

企业是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和员工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环境、消费者、对社会的贡献。

“倒奶事件”中,很明显奶农是更弱势的一方。而乳企依托商业经营赚取了更多的利润,其实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所以,在保护奶农角度出发,照样收购牛奶加工牛奶,在经济学面前不是最优选,从社会角度,却是体现企业担当的做法。

3、电商企业利用物流优势,帮助乳企扩大销路

前面提到,这次疫情期间,牛奶之所以过剩,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供应链断裂。牛奶的短保质期败给了供应链。有什么办法解决供应链断裂的问题吗?或许可以借助电商企业的物流资源调配。

资源配置是指对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较做出的选择。

在运输受阻的牛奶面前,物流运输就是一个稀缺的资源。

以国内的情况来说,几大电商巨头有着布局全国的物流网络,让无论多么偏远地区的产品直接销售给全国各地的消费者不是梦。

依托物流优势,他们也在消费扶贫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针对国内这段时间偏远地区农产品滞销情况,电商企业纷纷帮助果农把农产品打开销路。

乳企如果有了电商企业的扶持,一方面借助平台链接消费者需求,一方面借助其对生鲜产品配送的高时效,将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牛奶供应链断裂的问题。

结语

上文多角度分析了奶农与乳企在面对市场环境变化所做决策背后呈现的经济学原理。总而言之,“倒掉牛奶”有其经济学的合理性,但“倒掉”不是必然性,“倒”与“不倒”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也体现了整个社会资源调配的能力。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美国倒牛奶事件(美国倒牛奶事件历史课本)链接:http://www.esxun.cn/news/658670.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