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正文

呼和浩特蒙古点心(呼和浩特糕点店哪家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4-08 13:00:08
导读

呼和浩特糕点形成于清代,由山西大同引入。民国初期,东路北京京式糕点进入呼和浩特,呼和浩特糕点得到发展。清代的呼和浩特,从康熙到光绪年间的二百多年来,已经形成了漠南蒙古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口物资集散重镇。晋商和出边 (走西口)山西人大量移民涌入,将晋食品糕点文化也融进归化城,使归化城的饮食业得到迅速发展。到咸丰年间 ,为了适应各方面食客的需求,就把饮食行细分为‘小班馆子’、‘大戏馆子’、‘葫芦馆

呼和浩特糕点形成于清代,由山西大同引入。民国初期,东路北京京式糕点进入呼和浩特,呼和浩特糕点得到发展。

清代的呼和浩特,从康熙到光绪年间的二百多年来,已经形成了漠南蒙古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口物资集散重镇。晋商和出边 (走西口)山西人大量移民涌入,将晋食品糕点文化也融进归化城,使归化城的饮食业得到迅速发展。到咸丰年间 ,为了适应各方面食客的需求,就把饮食行细分为‘小班馆子’、‘大戏馆子’、‘葫芦馆子’、‘饸饹馆子’、‘烧卖茶馆’、‘点心铺子’六类。民国二十年(1931)又把饮食业点心铺的‘聚仙社’和烧卖、点心匠手艺人组成的“合合义社”组成“茶点公会”。

兴隆元 清代,归化城本地糕点铺的糕点师傅多为山西大同糕点匠,由于这些糕点匠手艺不高,只会做些“九六饽饽”,所以,归化城的糕点铺被称之为“饽饽铺”。起初,归化城制作点心有严格的规定,后来乱了规矩,烧卖茶馆也制作卖开了糕点。据1963年在大西街德兴源喝茶时,曾在‘兴隆元’学过制作糕点的刘凯(大同县贝家兆人)师傅在喝茶时叨啦说:听师傅讲“九六饽饽”由十二块小点心(四个小饽饽、两个糕、两个麻团、一个“红海棠”、一个“绿菜叶”、一个黄饽饽、一块酥),装在用硬纸各别子(硬纸片)做成的纸盒里,还有卷子货,即刀切、破酥、麻炉、烧饼、金钱饼用草纸包起来一起出售。这些点心是当时逢年过节,探亲访友的最佳礼品。还有更好一点的点心是:七心佛手、松仁饼、玫瑰饼、川心酥、小槽子糕等装在木头匣子里,销往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大圐圙(库伦,今乌兰巴托)。

归化城最早开设的点心铺是清光绪年间的‘隆兴元’(位于北城门东侧,财东是本地回族刘姓和包头镇汉族卜姓)。到民国元年,归化城先后又开设了‘隆盛元’(北门内街北端路东)、‘兴隆元’ (北城门西侧)、‘兴和元’(西顺城街东端路南)、‘仲三元’(大南街中段路东)、

‘晋三元’(大南街北段路东)、‘上三元’(大南街中段路西)、‘隆三元’(小南街北段路东)、‘荣福元’(小召半道街中段路西)、‘隆祥号’(圪料街东端路北),人称归化城糕点九大元。上述糕点铺中的:‘隆三元’、‘晋三元’、‘隆福元’、‘

隆祥号’

祥隆号为汉民红纸幌子,其余的都是回民的白纸幌子。 (未完待续)

文曹建成2016年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呼和浩特蒙古点心(呼和浩特糕点店哪家好)链接:http://www.esxun.cn/news/657632.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