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正文

家乡的小吃面条(想吃有当地特色的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4-03 11:01:51
导读

江南人爱吃面,各地都会有一两种特色面。桐乡的酥羊大面是久负盛名的,取用当地湖羊羊肉,在店家门口支起一口大铁锅,灶膛里架上桑柴,文火焖煮,香气馥郁,肉质肥而不腻,深得广大食客的青睐。而最近十多年间,有一种叫阿能面的小锅面,像雨后春笋般在桐乡街头涌现,范围逐渐扩大至整个杭嘉湖,据说总规模已达一两千家之多。阿能小锅面源自一位叫阿能的师傅。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工厂下岗的阿能师傅在桐乡县城一个叫邵家桥的地

江南人爱吃面,各地都会有一两种特色面。桐乡的酥羊大面是久负盛名的,取用当地湖羊羊肉,在店家门口支起一口大铁锅,灶膛里架上桑柴,文火焖煮,香气馥郁,肉质肥而不腻,深得广大食客的青睐。而最近十多年间,有一种叫阿能面的小锅面,像雨后春笋般在桐乡街头涌现,范围逐渐扩大至整个杭嘉湖,据说总规模已达一两千家之多。

阿能小锅面源自一位叫阿能的师傅。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工厂下岗的阿能师傅在桐乡县城一个叫邵家桥的地方,搭棚开了一个小面摊,一碗一锅,一锅一味,后来搬进了一间临街的屋子,生意更是火爆。学艺的徒弟也随之慕名而来,阿能师傅先后带出了四五十个徒弟。我的堂兄五嘎就是其中比较早的一个。出师的徒弟们也陆续开了面馆,店名几乎统一挂着“阿能面”的招牌。

我了解阿能面是从堂兄的店铺开始的。店起初开在景雅路,三年后迁移到中山西路,店堂不大,十来张桌子。高峰时段,因为是一碗一锅,等待一二十分钟出面是常事,客人也不急,自取一只一次性纸杯,倒上一杯预备在玻璃壶里温热的红茶,或当地特产的胎菊,边喝边等。厨房与餐厅隔着一个大窗户,客人坐在餐桌前,可以清楚地看到烧面师傅在厨房内的操作过程。

堂兄大我四岁,父亲亡得早,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务农,种田、栽桑、养蚕,样样都是行家里手,后来做泥水匠,当了工头师傅。一个偶然的机会,拜阿能师傅为师,出师后便与堂嫂一起开了这家夫妻老婆店。他头戴厨师帽,身着围兜,左手操锅,右手掌勺,取材、加料、爆炒、捞面、起锅,一碗面在他左右并举的娴熟动作中完成了,堂嫂则迅速将热腾腾的面条端到客人面前。浓稠而少量的汤汁,滑韧细长的面条,爆炒到入味的浇头,可用一句话来形容:汤紧、味甜、料鲜、面细。一般分红烧和白烧两种,最有特色的要数红烧猪肝鳝片面、猪腰鳝片面与白烧黑鱼河虾面、土鸡面等等。

桐乡阿能面馆几乎都是这样夫唱妇随的家庭作坊。

三年前一个冬日,我与妻子开车去桐乡朋友家接刚出生两月的猫咪星巴,当时天空飘起那年江南的第一场雪。我们来到邵家桥那家老面馆,这里就是阿能面的发祥地,门外有几棵高大粗壮的银杏树,沿街落满了金黄色的落叶。走进新装修过的店堂,厨房里飘出热腾腾的香气。也许是天寒,那天吃到的阿能面,别有滋味,格外温暖。

上海五角场也有一家桐乡小锅面馆,开店的是一对三十多岁的小夫妻。师傅姓严,是阿能徒弟的徒弟,他们来上海开店也有五六年了。夫妻俩早晨9点开门,晚上一般到12点以后才打烊。店内所有食材包括面条,几乎都是从桐乡老家带来。父母在老家养鸡、种菜,还经常去河浜和水田里捉来野生的河虾、黄鳝、甲鱼。他们每周开车回老家一趟,深夜去清晨返。面馆周边有不少写字楼,每天午市和晚市,店堂里常常坐满了写字楼里上班的白领。

时常有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的桐乡人穿越城区慕名而来,为了吃上一碗家乡的特色面,一份记忆里的家乡味道。店面虽小,但是到了店里,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正如导演陈晓卿说的:“人在异乡,胃在故乡。很多时候,吃的已经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一碗缠绵的乡愁。”(周建新)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家乡的小吃面条(想吃有当地特色的面)链接:http://www.esxun.cn/news/650329.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