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农业 » 正文

浅析“一稻两虾”共作模式的种养技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9-26 11:25:42
导读

虾稻共作模式现在在不少地区已经很普及了,从以前的一虾一稻到如今的一年收获一季稻、两期虾的共作模式,可以说在技术层次方面是实现了质的飞跃,下面 网小编就和大家谈谈“一稻两虾”模式的种养技术! 1 产地环境条件产地环境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生活和工业污染,稻田宜选择排灌方便、水质良好、保水能力强、*壤pH7

虾稻共作模式现在在不少地区已经很普及了,从以前的一虾一稻到如今的一年收获一季稻、两期虾的共作模式,可以说在技术层次方面是实现了质的飞跃,下面 网小编就和大家谈谈“一稻两虾”模式的种养技术!

1 产地环境条件

产地环境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生活和工业污染,稻田宜选择排灌方便、水质良好、保水能力强、*壤pH7.0左右的田块,以黏*和沙壤*为宜,适宜浮游生物繁殖。

2 “一稻两虾”共作模式

“一稻两虾”共作模式是指在常规稻田实现一年收获一季稻、两期虾(一期成虾和一期虾苗)。每年4-5月在水稻栽插前投放虾苗于稻田环沟内,待水稻栽插活棵后提高水位,让虾苗从环沟进入稻田开展稻虾共作,从7月下旬开始陆续捕捞成虾。水稻收割后,留取部分亲虾在休耕稻田越冬繁殖虾苗,第二年4-5月陆续捕完亲虾上市,繁殖的虾苗用于新一轮稻虾共作,多余的对外出售。

3 品种选择

3.1 水稻

水稻选用生育期适中、分蘖力强、耐瘠、茎秆粗壮、抗病性强、抗倒伏的大穗型品种。推荐品种有南粳9108、武运粳27号、甬优2640等。

3.2 小龙虾

小龙虾选择适应本地区养殖的苗种,优选本地区有资质的水产良种繁育场培育的苗种;或水产养殖合作社、养殖大户等采用亲本异地配组繁育而成的规格大小一致的苗种。

4 田间工程设置

4.1 田块选择

稻田选择在旱季不涸、雨季不涝的地方。底质要求壤*或黏壤*,保水性能好、底泥肥沃疏松,腐殖质丰富。 田埂厚实、不渗水、不漏水,面积以2.0~3.3hm2为宜。稻田中间不开“十”、“井”字沟,便于机械化整地、插秧、收割等田间作业。

4.2 开挖环沟

环沟开挖表面宽度一般为4~6m,底部宽度一般为2~3m,深度为1.0~1.2m,开沟*方用于加高加固稻田田埂。田埂顶面宽3~4m,高出田面80cm以上,田埂应夯实。

4.3 防逃设施

在稻田养殖区田埂四周构建围网,田块之间无需设立。围网材料选用塑料薄膜、石棉瓦或20目网片,由竹木桩固定。稻田进、排水口安装竹箔、铁丝网及网片,网目在40~60目,防止敌害生物幼苗和卵粒随水流入侵,同时预防敌害生物从外部入侵稻田,以及克氏原螯虾向外逃逸。进、出水口外还要长期设置地笼或其他捕虾工具,及时检查是否有虾逃逸。

4.4 种草及消毒

“虾多少,看水草”。水草是小龙虾栖息的附着物和食物,同时起到净化水质和和作为虾蜕壳隐蔽物的作用。苗种投放前5~10d在沟内种植伊乐藻和轮叶黑藻(或苦草)等沉水植物,同时在环沟中种植水花生、水葫芦等浮水植物,或在环沟两侧正常水线20~30cm处种植茭白、食用菖蒲等挺水植物,起到护坡、遮阳等作用。种植水草面积一般占虾沟70%左右。

在小龙虾养殖前,及时对环沟进行消毒,可杀灭寄生虫卵、各种病原菌,以防病害发生。方法为苗种投放前15~20d,排干沟水,每公顷环沟面积用生石灰1500kg对水喷洒消毒。

5 时空耦合

“一稻两虾”共作模式水稻与小龙虾的生育进程耦合情况具体见下图。

6 水稻种植管理

6.1 施肥

放虾前施足基肥,放虾后尽量少施追肥,以免水质过肥降低稻田水体溶解氧。施肥时,先排浅田水,将小龙虾集中到虾沟再施肥,让肥料迅速混入泥*中。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每公顷施腐熟有机肥15000~30000kg作基肥,水稻全生育期总施氮量为180 kg/hm2左右,其中基肥占总施氮量的70%左右。

6.2 水稻栽插密度及栽插方式

水稻移栽采取宽行窄株浅水栽插的方法,确保小龙虾生活环境通风、透气性能好。行株距以30cm×15cm为宜,每穴3~4株苗;栽插方式以钵苗机插为宜。

6.3 水位控制

小龙虾放养初期,田水宜浅。插秧后15~20d开始搁田,应轻搁,水位降低到田面露出即可。复水后水深控制在12~15cm,一般每3~5d加注1次水;盛夏季节每1~2d加注1次水。黄熟期及时落水干田,以便收割。

6.4 病虫草害防治

遵循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水稻病虫害防治优选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等方法。如采用性诱剂、杀虫灯、Bt类和枯草芽孢杆菌生物农药等方法灭虫。禁用小龙虾敏感的有机磷或菊酯类杀虫剂。稻虾共作田间杂草数量明显减少,通常不需要除草;如需化除,应在水稻栽插后7d内使用芽前封闭*壤处理除草剂。

7 小龙虾养殖管理

7.1 虾苗投放

小龙虾虾苗于每年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投放稻田环沟。水稻收割后,留取部分亲虾在田间或环沟越冬,让亲虾自行繁殖,以供来年稻田养殖和虾苗出售。

7.2 虾放养密度

春季每公顷投放规格为3~4cm的虾种7.5万~9.0万尾,或秋季每公顷存留或投放450~600kg的亲虾,亲虾单体重30g左右,雌雄比为2∶1。

7.3 水质调控

小龙虾养殖对水质要求较高,维持水体溶解氧在5mg/L以上、透明度为30~40 cm。一般每半月注换水1次,高温季节每周2~3次。此外,视水质情况,每隔20d左右泼洒1次生石灰,每公顷生石灰用量为225~300kg,一方面改良水质,另一方面增加水中钙离子含量,促进小龙虾的蜕壳生长。也可定期施用光台细菌、EM菌等水质改良剂,以达到生态调控的目的。

7.4 饲料投喂

7.4.1 饲料种类 以动物性饲料和植物性饲料混合饲料为主。动物性饲料如螺蚌肉、鱼粉、骨粉、蚯蚓等,植物性饲料如饼类、谷类、麸皮、玉米及农副产品加工厂的下脚料等。也可投喂配合饲料,或根据养虾沟水草状况,投喂适量伊乐藻、轮叶黑藻等。

7.4.2 投饲量 幼虾以吃饱、吃完、不留残饵为准,日投喂量一般为小龙虾体重的8%~10%,视天气、水质和吃食情况调整;成虾日投喂饲料量为虾体重的6%~8%。

稻虾共作期内,虾苗以田间水草、杂草、浮游生物、底栖小动物等为食,可适当减少饲料投喂量。

7.4.3 投饲方法 早期每天分上、下午各投喂1次;后期傍晚6:00左右投喂。投喂地点选择在虾沟内,坚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原则。晚上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70%~80%,饵料应投在沟边浅水处,并适当分散。

7.5 病害、敌害防治

小龙虾病害尽量采用中草药物防治。采用0.3~0.5mg/L聚维酮碘或四烷基季铵盐络合碘全田泼洒防治病毒病,连用2次,每次间隔1~2d;用 0.3~0.5mg/L四烷基季铵盐络合碘全田泼洒,或按说明使用纤虫净或硫酸锌防治纤毛虫病。及时清除和驱逐水斧虫、水蜈蚣、蛇、蛙、癞蛤蟆、水老鼠、乌鱼、水鸟等敌害动物。

7.6 捕捞

第一批成虾从7月下旬起开始陆续捕捞出售,可持续到9月上旬。次年4月至水稻栽插前,第二批越冬亲虾和待售虾苗开始捕捞。留足稻田虾苗开始新一轮养殖。一般采用地笼捕捞,地笼网眼规格为1.8~2.0cm。晚上将地笼放在虾沟中,第二天早晨收笼取虾。

8 日常管理

8.1 生产记录

“一稻两虾”共作应全程记录建档,包括水稻和小龙虾种苗来源、投入品的来源与使用、稻虾共作过程及田间管理以及水稻和商品虾销售等。

8.2 巡塘

每天早晚巡塘一遍,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相应预防控制措施。

网小编为大家总结,“一稻两虾”共作模式通过稻虾互利共生,大大减轻了田间草害、虫害的发生,小龙虾的排泄物为*壤提供天然有机肥源,同时显著降低了农药、化肥等化学投入品的施用量,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生产示范表明,“一稻两虾”共作模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一稻两虾”共作模式一般可产优质稻谷7500kg/hm2左右(净田面积)、产小龙虾成虾及虾苗1500~2250 kg/hm2(田沟净水域),促进了区域性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本规程根据多年稻虾共作模式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工作,对稻虾共作模式的关键技术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以期为“一稻两虾”共作模式的应用与推广提供技术支持和生产指导,为江苏里下河地区优质水稻生产和小龙虾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服务。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浅析“一稻两虾”共作模式的种养技术链接:http://www.esxun.cn/news/57954.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