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正文

第二故乡情结(第二故乡文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12-24 12:02:04
导读

万家灯火,幸福团圆。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大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故乡是一种乡愁,更是一种情怀。这个春节,很多出门在外的游子,没有回到故乡,与家人团聚。“原地过节”,成了这个春节独有的一景。▲临近春节,大城市里灯笼高高挂起,过年气氛日渐浓厚。供图/图虫创意然而,如果把目光放得更宽更远,你会发现,其实“故乡”只是相对的概念。社会性的大迁徙,让很多人背井离乡,慢慢地,新的定居处成了“第二故乡”;即便是

万家灯火,幸福团圆。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大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故乡是一种乡愁,更是一种情怀。这个春节,很多出门在外的游子,没有回到故乡,与家人团聚。“原地过节”,成了这个春节独有的一景。

▲临近春节,大城市里灯笼高高挂起,过年气氛日渐浓厚。供图/图虫创意

然而,如果把目光放得更宽更远,你会发现,其实“故乡”只是相对的概念。社会性的大迁徙,让很多人背井离乡,慢慢地,新的定居处成了“第二故乡”;即便是在某个地方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家里的长辈很可能从“前一个故乡”移民过来。

久而久之,“第二故乡”与“故乡”的界限,不断缩小,渐渐模糊,最终弥合。正如古人所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过年是家庭大团圆的日子,但今年春节很多人选择“留守过年”。供图/图虫创意

背井离乡——人口迁徙,寻找远方的家

说起第二故乡,古人们或许更有感慨,甚至带着背井离乡的苦楚。中国历史上,至少数得出六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第一次是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第二次是唐朝末年的“安史之乱”,第三次是北宋到南宋的“靖康之乱”。这三次大迁徙都是战争惹的祸,中原地区一下子少了几百万人,河南甚至出现“十室九空”;反倒是长江中下游尤其江浙一带人口逐渐稠密,有人还远远跑到福建、广东地区去,“客家人”日渐成型。

▲贵州安顺天龙屯堡居民,明朝从南京迁来,保留明朝风情。“屯堡”是汉族古文化的“活化石”。摄影/黄启兵

第四次倒不是因为战争,而是政治布局。明朝建国初年,朱元璋看到西南边远地区由于朝代更替而比较薄弱,实施屯兵制,派人镇守。军队驻地叫“屯”,移民驻地叫“堡”,所以叫“屯堡”。贵州安顺等地的“屯堡”,身着传统服饰,看起来像少数民族,但其实是汉族。身处山区,与世隔绝,屯堡“原封未动”保留着古代汉族文化,堪称“活化石”。

第五次、第六次大家应该很熟悉,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清末到民国时期的“闯关东”,分别让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天府之国和山海关以外的东北地区,变为新的聚居地。

▲“湖广填四川”让大批中部和南部省份的人口,进入到天府之国。供图/图虫创意

此外,还有持续300多年的“走西口”,中原一带的居民往张家口以西的长城沿线定居生活;还有人往外走,“下南洋”,广东、福建居民往东南亚跑,“去美洲”,旧金山名字的来历,就是因为很多中国劳工前往那儿淘金。

可以说,人口迁徙、故乡迁移,历朝历代都有发生。有的是战乱所致,有的是政治派驻。

▲广州是当年华侨“下南洋”的主要出发点。供图/图虫创意

追逐梦想——第二故乡,为了美好生活

新中国成立之后,也发生了很多人口集中迁徙的故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建设新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支援“三线地区”(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建设,以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下乡”,从一线地区调拨的大批骨干力量,在新疆、东三省北大荒、云南、广西等边远地区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兴修水利老照片。图源/网络

改革开放之后,经济成为新一波人口迁徙的驱动因素。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的珠江三角洲,是最主要的人口迁入区。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深圳,四十多年来从一个人口稀少的小渔村发展成为千万级人口的一线城市,整个深圳就是个“移民城市”。人们怀揣着梦想,千里迢迢从故乡来到深圳,在此定居,追逐着更美好的生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深圳发展的年轻人,如今开始步入中年甚至老年。当年他们对深圳比较强烈的感受就是“缺乏归属感”。如今,早期来的“深一代”步入成熟期,深圳土生土长的“深二代”正在崛起,深圳人的城市归属感要远远强过上一代人。“来了,就是深圳人”,这最能让每个深圳人共鸣。去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所举办的调查中,78.9%深圳受访者对这句口号的感受最深。

▲由众多移民组成的深圳,从小渔村一跃成为千万级人口的一线城市。供图/图虫创意

从成都出发的321国道,经过四川、贵州、广西到广东,西部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经过这条道路前往广东,这是一条持续很长时间的由西往东人口流向之路——这只是一个缩影。根据统计,珠三角城市包括广州、深圳、佛山以及东莞,近几年均位居国内人口净流入城市排名前五。根据广东省统计局2019年发布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广东省人口总量2018年为1.13亿人,比改革开放初期高出了一倍多。

另一片人口迁徙净流入区是长江三角洲,人口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明显增加,尤以杭州、苏州为代表,最近几年杭州每年净流入人口位居全国前五名之内。此外,中部核心城市武汉、长沙,西部城市群的成都、重庆等,也是人口流入集中区。只有东北三省,最近十几年变为主要人口流出区域。

▲上海一直是长三角中心城市,带动长三角成为吸引人才流入的重要区域。供图/图虫创意

还有一波迁徙族群是“向外流”,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往国外移民的人口逐年增加。根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20》蓝皮书,中国目前以超过1000万移民人口的总量,成为输出移民第三大国,主要移向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与历代因为战争、政治等因素相比导致的人口大迁徙有着显著不同的是,过去四十年,经济因素成为国内人口大迁徙的“核动力”。东南沿海地区地理条件优越,交通方便发达,经济发展快速,经济特区还吸收了改革开放的利好政策,吸引了大量来自边远艰苦地区、相对较为贫穷的中西部地区人员。他们纷纷“孔雀东南飞”,渴望成为“先富起来的人”,最终在东南沿海城市安家落户,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

古人的迁徙多少带有背井离乡的色彩,而现代人的迁徙,反而是主动作为,努力寻找“第二故乡”。不管是什么原因所致,目的都是一样的:人们渴望在新的定居处,过上有如故乡那样安然、稳定、富裕、美好的生活,实现自己的梦想。

▲青年人带着梦想出发,到“第二故乡”追逐自己的梦。供图/图虫创意

文化融合——入乡随俗VS坚守传统?

故乡之所以能够带来归属感、舒适感、安全感,是因为人们习惯了那里的一草一木和生活气息。换到“第二故乡”生活,久而久之,人们也会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和生活气息。

“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上世纪三十年代,老舍先生在济南生活了4年半,把济南的冬天写得活灵活现,他对济南这个第二故乡的熟悉,堪比自己的故乡北京。​

对于新移民而言,入乡随俗是必须的。尤其如果要去到像广州这样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最初的适应恐怕很“费力”。

▲陈家祠是广府文化的标志性建筑,熟悉两千多年历史的广州,先从特色建筑开始。供图/图虫创意

首先要过语言关。粤语对没有基础的人特别是北方人,由于语言差异较大,不容易听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初到广州的外乡人普遍感觉“问路很费劲”,需要不断比划。随着外来人增多和普通话整体水平提高,加上手机地图导航普及,类似场景已经很难见到。

外乡人到广州,学粤语是第一件事。实际上,粤语有其自然规律,掌握好诀窍,似乎迎刃而解。全景Sir就碰到过语言天分极高的外乡人,两三周就能基本上把粤语听懂,一两个月就能开口说得蛮好。原因是他为了追求一位广州本地的女孩,必须先过粤语关。

▲语言关是到外乡人初来乍到所面临的第一道关。图源/网络

民以食为天。都说“吃在广州”,但从口味上讲,粤菜偏清淡,这可能让习惯了重口味菜系的人,觉得不够味儿。从吃辣地区来广州的人,开始可能没感觉,过后会发现在广州吃辣容易上火,原因就是处于亚热带地区的广州,“地气热”——那要么来点广州本地人最喜欢的凉茶降降火?在广州生活多年的外乡人,慢慢地,会接受喝凉茶、饮早茶、买年花、扒龙舟等这些广府文化的生活习俗。外乡人在广州生活久了,习惯了广州酒店餐馆里的服务水平,再去其他城市的饭馆吃饭,往往会抱怨那里的服务水平不够好。

同理,从广东去北方的人,一开始多少会抱怨无论是吃北京菜还是东北菜,又咸又腻,口味太重;到川渝地区,恐怕不习惯又油又辣的菜式,但当地人可能会友情提醒,不这样吃容易得风湿呢……

既来之,则安之。这就是慢慢适应的过程。文化认同和融合,不是件易事。无法适应的人,可能再去选择另一个第二故乡;留下来的人,自然而然地,会把故乡的传统带进来。很多在“第二故乡”生活的人,只要条件具备,在置办年货特产、制作食品的时候,顺手就做起“故乡的味道”,坚守着故乡的传统。

▲酿豆腐包在很多地区是春节必备的年货。 摄影/黄启兵

无论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一线城市,还是每一个省的大城市里,人们来自五湖四海。移民人口众多的大城市里,左邻右里之间很容易学习到别人家是怎么过春节的。当红演员王鸥来自广西南宁,她在一次央视采访中提到,春节期间是吃粽子的,这一点让主持人都感到惊讶。广西的南宁、柳州、贵港等多个地区,“春节吃粽子”的习俗保留至今,出了故乡在外生活的游子,有条件的话,临近春节就酝酿着包粽子、酿豆腐包、炸油堆(即油炸的糯米团子)等等。

中国幅员辽阔,习俗众多。文化交汇、碰撞、勃发,最终达到了两全相融的稳定状态,汇聚成浓浓的多元情调年味。第二故乡与故乡的差异,不断地在缩小,让生活更为“心定”。

▲热热闹闹的家庭聚会,最拿手的还是“家乡菜”。供图/图虫创意

乡愁——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故乡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而第二故乡,则寄托着对未来生活的梦想。

如今,高铁让两个故乡的距离缩短了时空界限,快递更让乡愁一解为快。这个春节,很多人选择了“留守”,远方的亲人通过快递捎去了年货和思念。60斤的大包裹、17斤饺子、鸡鸭鹅猪牛羊……亲人们恨不得把整个冰箱都邮来。最有意思的是,上海的彭女士竟然收到了山东父母寄过来的整整一头羊!

▲“八纵八横”高铁线路的成型,让游子们在两个故乡之间穿梭更为便捷。供图/图虫创意

没能回到故乡的人,在“第二故乡”感受到异乡送出的热情,不缺故里的温暖和归属感。

这个春节,广州南沙区对留在广州的省外户籍员工给予一次性补贴1000元/人,杭州、合肥、天津等地符合条件的留守外来务工人员,也将获得几百到一千元的新年慰问红包;北京、宁波、淄博等地,过年消费券让人好好在假期里享受本地“血拼(Shopping,购物)”的乐趣;北京、青岛等地为留守人员提供免费公园门票,武汉为“新武汉人”开放特定公园免费游园,春节里感受第二故乡的年味,不失为新的体验;南京、泉州等地,过年逛街可免费乘公交车;还有温州、昆山等地开展众多文体活动,南京、上海等地为留守人士提供免费看电影、听音乐体验;甚至移动运营商发出免费流量补贴,让视频电话带着亲情,穿梭在两个故乡之间。

▲留守本地过年,感受与故乡不同情调的年味。供图/图虫创意

比起古人来,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算是相当幸福了。至少,故乡和第二故乡的距离,在现代化条件下,已经大幅度拉近。

想想大词人苏轼吧。他一生颠沛流离,从南到北,徐州、杭州到广东;从山到海,平原、大陆到海南。“四海为家”是苏轼的常态。“此心安处是吾乡”,或许,苏轼已将“故乡”二字看得很淡。白居易跟苏轼同样“心有戚戚”:“无论天涯与海角,大抵心安即是家”。

人们从自己最初的故乡,去到陌生地方,把那儿变成了“第二故乡”,甚至当成最终的故乡。故乡与第二故乡,在时空转换交替轮回中,悄然转化。永远不变的是生活的梦想。

此心安处是吾乡!内心的舒适逸乐,那才是永远……

▲第二故乡终将成为自己心安的家。供图/图虫创意

- END -

撰文/黄启兵 编辑/吕维彬

图编/黎幸秋 审发/杨亚林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网络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第二故乡情结(第二故乡文案)链接:http://www.esxun.cn/news/479054.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