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正文

茶香琴韵读书声(茶烟琴韵读书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12-21 19:10:06
导读

《西山兰若试茶歌》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悠扬喷鼻宿醒散,清峭彻骨烦襟开。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箓那知味。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馀。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不辞缄封寄郡斋,砖井铜炉损标格。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

《西山兰若试茶歌》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悠扬喷鼻宿醒散,清峭彻骨烦襟开。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箓那知味。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馀。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不辞缄封寄郡斋,砖井铜炉损标格。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跂石人。

--唐·刘禹锡

刘禹锡这首茶诗,也是茶诗中的翘楚,同时,又兼具禅性。他将茶的来历、制作方法、煮茶、茶艺、品茶……一一道来,如清风流泉,不紧不慢,却又优美流畅。这样一首诗,详细谈了关于茶的过程,却又字句不俗,如: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也有美妙的夸张,如他形容茶的香气和颜色脱俗时说: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他形容茶和禅的一脉相承,则说: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茶最适宜修禅,修禅也需要饮茶,所以出家人很喜欢清茶一杯,提神醒脑,独自幽寂。

尤其以最后一句收尾最为入境和美妙: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跂石人。似说茶,也似说人生,更似说心境。

茶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为什么突然如此流行?你也说我也说,大家都在说,从宫廷到民间,从民间到寺院,从口口相传到诗词歌赋。茶并非解渴之物,没有谁必须饮茶,却流行甚广,所有人都在谈论,抒写,饮用,和咏叹。

但是谁,或者哪个阶层最适合茶的特性呢?刘禹锡说: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跂石人。

茶性平和清冷,能解忧能解郁能清神能静心,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好处,也能接受。但是,还有一种人,性情和茶的性情是相近的,那就是可以在云间入眠,在石上打坐的人--修行的人。

这里说的修行,却并不仅仅是指禅修,还包括了修心、养性,性情平和淡薄、对人对世有着理性和感性平衡感的人,他们入红尘却又拒红尘,拒红尘却并不失天性善良平淡,怒不起,怨无扰,恨不生,爱不深。他们和世界的关系,犹如水和油,平行着,流动着,却并不相溶和相和,保持独立,保持清醒,也保持淡然。

他说的是禅,更是一种心境。

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字:静。安静的静,静心的静。一静万物休。云下可眠,要有一颗淡然的心,石上打坐,需清凉无欲。他在写茶,赞美身不染尘的山僧,却也是在赞美和向往一种人生状态,远离利禄荣辱,苟且营营,只剩人生真味,一钵一饭,有日有月,春夏秋冬变幻,足矣。就像一个高僧的偈语:佛是什么?就是饿了吃,困了睡,渴了喝水。在最适合的时候做最喜欢的事,一切无非简单二字。而真正的简单,需要静心感受,否则这种做出来的姿态,会让人生充满荒凉和沉闷。

静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本事,陷入喧嚣浮名中的人,体会不到静的意味,也体会不到茶的真味。能做到打坐眠石的人,天地为家,白云为盖,那种洒脱中的局限,局限中的潇洒,并不是谁都能明白。而真正懂得茶性的人,亦如此,必有一颗清凉沉静亦处变不惊的心。

茶性便是人性,所以茶能如此受人欢迎,茶性便是一股静气,幽幽的,缓慢的,升降于内心深处,平衡心和世界的关系,也平衡欲与和的关系。

刘禹锡是懂茶的人,也是懂人心的诗人。

陆游的句子“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也是写静,青灯,小窗,佳茗,雪落。要多静雅无尘的心,才能听到尘世的雪落之音?

陆游的静,由刘禹锡的人生大命题--心静,收拢到自家庭院的静,安静,体味安静的生活,安静的心。

这安静,一半是心的力量,一半也是茶的性质使然。雪夜饮酒,心是逐渐沸腾的水,是向热的;雪夜喝茶,心境是愈发静逸下来的,是向清晰凛冽的,许多人生往事,许多解不开的结,借着茶光雪色,或许豁然开解,犹如抽丝剥茧,一层又一层剥开来,看到自己真正的内心。

自家庭院本就是个安全安静的所在,只要生活和心情不是太浮躁,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回到这一方天地,亲人环绕,满目所及都是熟悉的风景,餐桌上是熟悉的味道,书桌上是喜欢的书,这种感觉,让人踏实,很容易触及到幸福,想喝一杯酒,品一盏茶,想为生命如此安逸的时刻庆贺或者发呆一番。

许多诗人写过这种感受,真实地记录了古人和今人的相同之处--对家的感觉。是的,对家的感觉和感情,今人古人是一样的,无论朝代如何变迁,家一直是不变的温暖港湾和安定所在。

陆游之外,颜真卿也有过同出一辙的句子:泛花邀客坐,代饮引情言。俱是在自家庭院,俱是夜半饮茶,不同的是,一个是听雪落,体会内心的安静,一个是邀客,赏月联诗。两位诗人的句子,都有让人安静的力量。

静夜,庭院,清茶,最能直抵内心,留下著名七碗茶茶诗的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卢仝更自在,也更清高,吃茶谈心联诗,能聚在一起做这些事的,自然都不是

俗客,而且朋友们在一起,无比随意不拘,自己煎茶来吃,映衬得柴门也添诗意。

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写:

昨晚饮太多,嵬峨连宵醉。今朝餐又饱,烂漫移时睡。

睡足摩挲眼,眼前无一事。信脚绕池行,偶然得幽致。

婆娑绿阴树,斑驳青苔地。此处置绳床,傍边洗茶器。

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麹尘香,花浮鱼眼沸。盛来有佳色,咽罢馀芳气。不见杨慕巢,谁人知此味。

白居易笔下的喝茶流程和原因更加详细,也更清淡,他的风格也像一杯散淡的茶,不求精致,只求静心,流畅。开头就说,昨天晚上喝酒太多,醉了一整夜,睡过了也喝过了,吃饱喝足后,酒气散尽,眼前却无事。在院子里来回走了几圈,看看池子,瞅瞅花草,院子里绿树婆娑,青苔莹润,应该是夏天,院子里还结着乘凉用的绳床。见此情致,诗人忽然自心底生出别样温情的情愫,为了迎合这种心态,他打算自己喝一盅茶。

经常有这样的时刻,很偶然,突然涌上一种欲望,很隐秘的,对安定生命的感激或惆怅,这样突然冒出来的情感,需要一个形式倾诉一下,或者酒,拼却一醉,激越热烈,或者是茶,逐渐清醒和清淡。白居易选择了茶,他没有邀请客人,自己动手,将杯子洗干净,煮了茶坐在树下吃,茶色很好,心情也很好,芳香四溢,冲淡这个炎夏的暑气,也接上内心的静气。

庭院之静无论如何脱俗和诗意,毕竟在烟火人生处,山水田园庭院都是私人的,多了许多红尘味。茶之于野外的静气,更能入心,兼有禅味。

刘言史写《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

粉细越笋芽,野煎寒溪滨。恐乖灵草性,触事皆手亲。

敲石取鲜火,撇泉避腥鳞。荧荧爨风铛,拾得坠巢薪。洁色既爽别,浮氲亦殷勤。以兹委曲静,求得正味真。宛如摘山时,自歌指下春。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此游惬醒趣,可以话高人。

俩男人想喝茶了,嫌家里太烟火,不够静,小心翼翼捧着茶和盏,特意来到野外,也没有特意选择很精致的美景,而是随意选了个山间溪畔,倒添了许多拙朴。然后俩人取泉水,拾柴、取火,煎茶,从寻地方,到亲自拾柴、取火动手煎茶,到喝,他们虔诚地,将普通的喝茶变成了一种仪式,从而达到了静心的目的: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

一壶好茶,解渴,清神,静心。试想野外山间,树木葱茏,又有野泉滋润,想必树木丰泽,草色肥美,山花也烂漫,清风也舒爽,拙朴之外。

精致之间,一对好友,自己动手煎茶,茶香四溢,沸水翻腾,对视之间,咂品之后,只有鸟鸣和清风过耳,自有一种让人安心的静谧。求取茶之真味,亦是求取内心与自然相通之路,文人有这样的雅好,不辞辛苦,独享幸福的秘密。

杜甫也这样干过,他的《巳上人茅斋》:

巳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

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空忝许询辈,难酬支遁词。

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情趣,杜甫注定不是一个小资情调浓郁的诗人,他更本真,更质朴,也更追求真实。但是这首诗,他却拎着凉席入深林,也是和友饮茶。

明明茅屋下,柴院内,都是可以喝茶赋诗的,但是不如野外来得更有雅趣。因此,杜甫拎着枕头凉席,拿着瓜果茶叶杯盏,带着客人向深林而来。相比于刘言史和孟郊单纯的煎茶而饮,杜甫带着客人和全部装备,倒有些野餐的意味了,这也符合杜甫的个性,他从来都不是一个将日子过得精致的人,他永远更务实和生活,所以,带着枕头、凉席和吃食,喝茶谈心赋诗之余,不至于饿肚子,也有了小憩之所。相同之处是他们都特意选了深林僻静处,远离世味,好像铁了心要和烦恼人生划一个界限--有茶,怎能有世俗?

郑谷《峡中尝茶》: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看题目,便是将品茶之所移到了峡中;灵一《与亢居士青山潭饮茶》: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亦是找了一处不知名的野泉,生火煮茶,白云青山间,坐拥一倾清欢,直坐到暮色上升,还不舍得离去……

诗人们的目的都达到了,或者是通过这种郑重的仪式感达到了--人不过尘世间的一粒微尘,烦恼更是不足道,一杯茶,一倾蓝天,一次远行,一轮野月,足以涤清内心。

比起杜甫他们的山中一日游式出世饮茶求静法儿,钱起似乎更精致些,他写的《与赵莒茶宴》:

竹下忘言对紫茶,金胜羽客对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钱起笔下的饮茶之所之静之景,更像一幅画,画中有竹,竹下一人一茶,流霞满天,树影一片,蝉声也如禅声,雅静佳茗,清心清志。他期待中的静,是雅静,和山林中的拙朴又不一样,但是这明显超出家庭庭院品茶之静,上升到心静的高度去了。

唐曹邺《故人寄茶》便是这样一曲心静之歌: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朋友从很远的剑外捎来了珍贵的茶,九华英。诗人欣喜不已,马上就将书信和茶都打开,此时已经月牙初上,夜晚来临。他顾不得天色将晚这回事,马上碾茶打算煎。(为何要碾茶,后文介绍。)碾茶声声,悦耳又急迫,恰如泉水跳动。这样好的茶和心境,这样好的月色,他觉得有必要和人分享,于是又叫人去请了一位僧人朋友共饮,朋友来时,诗人正亲自煎茶,直至香气四溢,两个人一言不发开始喝茶,清香满口,清爽满心,碧绿的茶叶在杯中跳舞,乳花也恰到好处,诗人诗情勃发,文采如泉涌。

茶确实有这样的功效,茶性提神儿,饮之兴奋,文采亦自然如流泉。曹邺后来还夸张了一下,说: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喝了这么香的茶,几天都口齿噙香,文章华彩,所以剩下的茶饼他舍不得喝,一直留着,留着,等肘书的时候才舍得煎一点儿喝。

曹邺是个闹中求心静的诗人,这么好的茶,他都没有想到拿着到朋友的禅寺去煎,更添一份“真味”去,而是邀请僧人朋友来家里,两个人一起品。

林逋是个静气的人,他的诗词都清逸出尘,他也喜茶,亦写茶诗《茶》:

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茶文化源远流长,许多古典小说的日常生活里,都有茶的记录,《红楼梦》一部书,涉及到茶的部分数不胜数,有品茶,有玩器,有名茶,也写过对于订婚之用的茶礼。《红楼梦》讲高大上的精神之恋,写到同样高大上的茶不新鲜。描写市井的《金瓶梅》也写茶,也自有一番闲气与静气

在其中,如此句,透露出俗世俗人的处事智慧来:闲是闲非休要管,渴饮清泉闷煮茶。

茶不是饮料,而是在失落、悲伤、打击和孤独后能够迅速宁静下来的心。

说茶,绕不过陆羽,他一生心血都在茶中,所著《茶经》更是流传百世。《茶经》不仅仅讲茶的制作和生长,更是作为日常生活的饮用指南。

陆羽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突出的亮丽人物,但正是在《茶经》中渗透了儒家中庸、和合的思想,所以茶不仅仅是茶,而是凝成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尤其得到文人雅士的认同和追捧。在陆羽笔下,品茶,不仅仅是解渴和品味,而是将儒家文化和思想都融入了小小一片茶叶中,茶,便成了文化的载体,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他将饮茶文化归纳和定制,从而产生了许多规矩品茶求静,是其中之一。

陆羽是僧人,是文人,他通过一本薄薄的《茶经》将人们笼统化,规矩化。几乎是同时,唐代兴起禅宗苦修之道,茶大大派上用场,禅与静的内涵,都被无限发扬并传承。

喧饮酒,静品茶,逐渐形成文化。茶是内心的,却又脱离寂寞,有助于自己和内心对话。

品茶三静,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之一是庭院之安静;之二是野外之真趣;之三,便是心静了。心真正静下来,便不拘形式和地点了,闹市中亦能脱俗,红尘内也可清心,许多的杂事和情绪,都被一杯清茶涤净了,只剩简单。

现代人压力大,生活和心境都浮躁,茶文化又悄然兴起,无论是商务会谈,还是约会相亲,渐渐都愿意向茶靠拢,茶馆清幽雅静,营造出独特的气氛,有助于放空身心。静茶文化再次兴起,静茶,其实是禅茶的前提,无论是苦禅和是修禅,都离不开一个静字,可是仅仅静,还不够禅的级别。静茶,是疏离与琐事和禅修之间的一种状态,能让人放下烦恼,享受一杯清茶的喜悦,却又未必就到了远离红尘的地步。所以,文人们在体味静茶文化的时候,或选清幽静夜之庭院,杳无人烟的时刻,三两知己,一壶清茶;或选山林野泉处,将心境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再要求高一些的,邀约出世僧人同饮;或者干脆移步寺庙煎茶而歌,也似乎多了些许禅意。

对于那些始终无法逃离繁琐和功名之心的人来说,品一杯茶,只是享一刻繁华尽落的内心澄明,君子之交,淡淡如水,已足够让人着迷。

林语堂描述饮茶之静:一个人只有在神清气爽、心气平静、知己满前的境地中,方真能领略到茶的滋味。因为茶须静品,而酒则须热闹。茶之为物,其性能引导我们进入一个默想人生的世界。饮茶之时而有儿童在旁哭闹,或粗蠢妇人在旁大声说话,或自命通人者在旁高谈国事,即十分败兴。

明罗廪《茶解》中写茶与静的关系: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俨听松涛,倾泻入杯,云光潋滟,此时幽雅,未易与俗人言者。

《茶录》写:其旨归于色香味,其道归于精燥洁。和自家对话,静,是必须的条件。如北宋王重阳《咏茶》诗所写:

昔时曾见赵州来,今日卢仝七椀猜。烹罢还知何处去,清风送我到蓬莱。

禅院是意静生禅,庭院是心静生禅,静是看淡,禅是看破,一碗茶下去,已经不知身在何处,疑似蓬莱成仙了,哪里还有烦恼乱生?

​​​@头条生活​@头条小组​@头条创作者变现小助手​@今日头条​@今日头条文化频道​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茶香琴韵读书声(茶烟琴韵读书声)链接:http://www.esxun.cn/news/473012.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