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正文

春秋时代的那些诸侯国们是什么(春秋时期有那些诸侯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12-08 19:16:28
导读

齐国(前1044年—前221年)周代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姓吕氏齐国和田齐两个时代。公元前1000年前,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后,被封国建邦。自太公望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已经是疆域濒临大海的大国,齐桓公也依靠海上的资源,迅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被当时的人称为海王之国。 姜齐传至齐康公时,大夫田和放逐齐康公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

齐国(前1044年—前221年)

周代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姓吕氏齐国和田齐两个时代。公元前1000年前,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后,被封国建邦。自太公望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已经是疆域濒临大海的大国,齐桓公也依靠海上的资源,迅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被当时的人称为海王之国。 姜齐传至齐康公时,大夫田和放逐齐康公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田齐太公。

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姓吕氏齐国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334年,齐侯田因齐称王(齐湣王曾一度称东帝)。齐湣王时期,齐国屡屡对外扩张,侵吞宋国,招至五国伐齐,国势大减。前221年,齐王建向秦王嬴政投降,秦国统一六国,齐国覆灭。

齐国国都是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胡公时曾迁都至薄姑(临淄西北五十里),田氏代齐之后,仍以临淄为都城。

晋国(前1033年—前376年)

周初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姬姓晋氏,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

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崛起,“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文公继位后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一战而霸。晋襄公时期先后在肴之战和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国,继其父为中原霸主。晋景公时,晋国在邲之战中败给老对手楚国,转而经略北方,在鞌之战中大败齐国后,又在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中攻入楚国本土。晋厉公继位后连败秦、狄,并在鄢陵之战再败楚国,复霸天下。晋悼公时国势鼎盛,军治万乘,独霸中原,达到晋国霸业的巅峰。

晋平公以后,晋国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之间斗争激烈。晋定公时,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共灭智氏,晋国已被三家瓜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前376年,末任晋侯晋静公被废为庶民,晋国正式消亡。

晋国鼎盛时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一部的广大地区 。甚至学者全祖望评春秋五霸时,晋国占四席,分别是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

秦国(前770年—前207年)

周朝时华夏族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始祖秦非子是商纣王手下名将飞廉(蜚廉)之子恶来之后。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颇受商朝重视,为商朝贵族并遂为诸侯。

周孝王六年(前905年),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 治都於秦邑(今甘肃省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东北地区),使复嬴氏祀,号曰「秦嬴」,秦国伊始。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再次赐以秦(天水),即大骆之族所居的犬丘(天水)之地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赏识。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秦穆公时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并稳定大后方以后奠定了其作为春秋大国的基础。战国初,魏国连年进攻秦国,夺取了河西之地,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因此与日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公元前316年秦并巴国和蜀国。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于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间灭掉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王朝——秦朝。

陈国(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478年)

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周朝诸侯国,国君妫姓,是虞舜后裔。周武王将长女太姬(大姬)嫁给了从商投降后担任周文王陶正一职的遏父之子妫满,备以三恪,奉祀虞舜。

陈国始建都于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镇),妫满史称胡公满、妫陈公或陈胡公,成为胡氏与陈氏的得姓始祖。后迁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城关一带),辖地最大时达十四邑,大致是今天的河南东部和安徽西北部一部分。

从公元前1046年妫满受封起 ,至公元前478年陈湣公被楚惠王所杀为止,陈国共历25世,起延续568年,中间经历过两次亡国和两次复国。

陈国亡后,陈国公子陈完(陈厉公妫跃之子)为齐国大夫,其后裔于公元前386年代齐国吕姓为齐公,史称田氏代齐,亦称陈氏代齐。

吴国

周王族诸侯国,始祖为周文王的伯父太伯, 姬姓,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约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473年),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

吴国国境位于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

吴国鼎盛时灭亡淮夷、徐夷、州来、巢、钟离、钟吾、邗等一众东夷之国和楚国属国而疆域大为扩张,成为东南霸主。吴国还曾击败郯、胡、沈、陈、许、蔡、顿、鲁,吴破楚入郢之战攻入楚都迫使楚国迁都 ,夫椒之战南服越,艾陵之战北败齐,黄池之会会盟晋。吴钩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骁勇善战、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吴国有季札通习中原礼乐。有孙武、伍子胥等名将,诞生《孙子兵法》,开凿邗沟(今京杭大运河)。出如火如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典故。前473年,越王勾践复仇吞并吴国。

楚国

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据最新出土的《清华简·楚居》记载,楚人立国之初,在鄀国盗牛祭祀一事,说明建国之初的贫弱状况;经过几百年发展,楚国在春秋时楚成王之世开始崛起, 奄有江汉,不断兼并周边各小诸侯国,周天子赐胙,命楚国镇守中南。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 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

楚怀王时期攻越国,尽得越国故吴地,越国因此而分崩离析。 但因为怀王用人不当以及秦相张仪欺诈导致国势渐衰。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楚国灭亡。

越国(公元前2032年—公元前222年)

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东南方的诸侯国。越国处在东南扬州之地,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是华夏先祖大禹的直系后裔中的一支。 越国与杞国、缯国、褒国等皆为大禹后裔子孙所分封。

越国封地处欧余山之南(阳)面,国君为姒姓。蹄(宰勋)开基为欧阳氏。越国主要以绍兴禹王陵为中心。春秋末期,允常时与吴国发生了矛盾,并相互攻伐。前496年,允常死后,勾践即位,前473年,勾践消灭吴国,出兵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势力范围一度北达齐鲁,东濒东海,西达今皖淮、赣鄱,雄踞东南。

前306年,越王无彊北上伐齐,听信田姓说客所误,率领大军调头攻楚,不料中埋伏,兵败身亡;由于越王无彊没有指定继承人,越国因此而分崩离析,各宗族子弟们竞争王位和权位,居住在长江南部的沿海。 东越国,闽越国皆为其后人所建国家。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军降越君,置会稽郡。 汉武帝时,东瓯和闽越余部完全归入汉朝,迁到了江淮。

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

周王族诸侯国之一,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

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灭智伯荀瑶,瓜分晋地,是为晋阳之战。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郑州)。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宣惠王(韩威侯)在巫沙会面,并尊为王。前230年韩国被秦国所灭,所在地设置颍川郡。

韩国以其著名的兵器——弩,为各国所畏惧。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

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使韩国成为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诸侯国,于前230年覆亡。

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国君嬴姓赵氏,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原为赵侯。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赵夙,赵夙孙赵衰赵衰随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国为晋文公,赵衰任国政。赵衰传赵盾,赵盾传赵朔,赵朔传赵武,赵武传赵景叔,赵景叔传赵鞅,赵鞅传赵毋恤。赵鞅打破了晋国六卿的格局,赵毋恤力战智、韩、魏的围攻,简襄之烈确立了赵国版图。

赵烈侯六年(前403年),韩、赵、魏正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始命赵烈侯赵籍为侯。至赵武灵王(前325年—前299年)始称王。前222年,灭于秦国。

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

周朝周王族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始祖为周文王之子毕公高。

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公元前344年称王、至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共179年。领土曾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江苏北部 。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国称为梁国。

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由于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

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但在以后的战争中,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传至魏王假,于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

宋国(公元前1114年—公元前286年)

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国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周初被周天子封为公爵,国君子姓 宋氏。共传三十四君,享国八百二十九年。

西周初期,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于公元前1114年封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于商朝的旧都商丘,建立宋国,特准其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与周为客。宋国地位特殊,被周天子尊为“三恪”之一。

春秋时期,齐国内乱时,宋襄公帮助齐公子复国,代齐作为盟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泓水之战后,宋国国力受创。宋景公时期灭曹国,国力渐盛。战国时期,宋康王“行王政”,实行改革,宋国强盛起来。东败齐、南败楚、西败魏,公元前286年,齐、楚、魏三国联手灭掉宋国,瓜分宋国领土。宋国是华夏圣贤文化的源头,处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地位的儒家、墨家、道家和名家四大思想之发源地,被誉为礼仪之邦,孔子、墨子、庄子和惠子四位圣人皆出自于宋国,商丘由此被誉为“中国圣人文化圈”。

鲁国(前1032年—前249年)

周朝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侯爵,首封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

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受封于奄国故土,由于周公要留在镐京辅佐周成王,于是让自己的长子伯禽代为赴任,沿用周公初封地“鲁”称号建立鲁国(参见百科&34;阳樊&34;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左传记载为楚灭华夏吕国)。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

聂国

春秋时期诸侯国,国君为姜姓。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丁公分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为齐国附庸,称聂国。

义渠,

位于西部。古义渠国之都即在今甘肃庆阳西南,即宁县。义渠以西为古西戎之国,或称义渠之戎。商时有存,周初义渠君曾入朝周王。

早在商、周两代的千余年间,庆阳就居住着义渠民族。春秋战国时期,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强大的郡国,与秦国、魏国抗衡,并曾参与中原纵横争夺之战,成为当时雄据一方的同源异族强国。后被秦灭掉,融入中原华夏族。

大荔国

是春秋时期一西戎分支建立的国家,在今陕西大荔县一带。周平王五十一年(前720),大荔戎族部侵入,灭掉同国(今陕西大荔县西部),于今朝邑老城遗址东筑王城,建立大荔戎国,南与芮国(今陕西大荔县东南)为邻,东依晋国。大荔国长期居于秦、晋两国之间,实力逐渐增强。

周贞定王二年(前467),秦厉共公即位。秦利用晋与郑、齐两国交战之机,欲东图中原。大荔国位于秦东向出关的要冲,实力又较强,对秦国向东拓展构成一定威胁。周贞定王八年(前461),秦厉共公秘调两万军队,突然进攻大荔。强大的秦军一举攻克王城并消灭了大荔国,收编了大荔戎军,解除了东进的隐患。随后,秦筑高垒,加固王城,设临晋县,派重兵把守,占据了东部军事要地。

孤竹国

诞生于商朝初年(约公元前1600年),北方大国,是滦河下游渤海之阳(海阳)最早的王族封赏制诸侯国。它的出现,表明冀东、辽西地区文化已高度发达。大致说来,孤竹国兴于殷商,衰于西周,亡于春秋。从立国到灭亡存在约940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孤竹先民是礼仪之邦、文明之邦。

山戎

中国春秋时期北方的一支较强大的少数民族。又称北戎,匈奴的一支。山戎自为一族,在春秋战国前一度相当强大,在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和内蒙古东南部曾建立了孤竹、令支、屠何、无终诸国。山戎势力强大,不断南下侵扰中原,与鄂、齐、燕、晋等中原诸国,屡次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这就是历史上的“山戎痛燕”等事的背景。自然,中原诸国也不断攻伐山戎。

从史料上可以看出,山戎是生活在燕山一带,以林中狩猎和放牧为主的游牧民族。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山戎人伴随游牧,逐渐开始了农耕。山戎曾栽种冬葱和戎菽,享誉塞北。春秋末期,山戎逐渐衰落,后被消灭掉。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春秋时代的那些诸侯国们是什么(春秋时期有那些诸侯国)链接:http://www.esxun.cn/news/432674.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