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知识 » 正文

风水开门朝向西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10-19 15:07:07
导读

新城市志|广州南沙:大湾区几何中心迎来历史性机遇澎湃特约评论员 叶克飞大湾区再迎来重磅消息!日前,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提出加快推动广州南沙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将之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的目标。《方案》部署了一系列任务,包括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强化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创建青年创业就业合作平台;共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打造规则

新城市志|广州南沙:大湾区几何中心迎来历史性机遇

澎湃特约评论员 叶克飞

大湾区再迎来重磅消息!日前,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提出加快推动广州南沙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将之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的目标。

《方案》部署了一系列任务,包括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强化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创建青年创业就业合作平台;共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打造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高地;建立高质量城市发展标杆,加强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合作,稳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粤港澳教育合作等。

可以看出,广州南沙的定位,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作为大湾区几何中心,南沙的价值日益凸显

在数千年沧海桑田中逐渐冲积而成的广州南沙区,是广州最年轻的行政区,辖万顷沙镇、横沥镇、黄阁镇和南沙街道。北邻广州番禺区,西南两面接壤中山市,东面与东莞隔伶仃洋和狮子洋相望,距离广州中心城区、深圳和珠海都只有50-60公里,距香港38海里,距澳门41海里,因此被视为大湾区的几何中心。

古老的土地、年轻的建制,背靠岭南、面朝大海从地理到人文,从过去到未来,南沙区这片土地积累了一代代人的思想与经验碰撞。

早在1978年,香港知名实业家霍英东就在一次只能划小船跨越珠江的简陋考察中,发现了南沙的价值。1988年,霍英东正式提出开发南沙的设想,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与当时的番禺县合作,开发南沙东部。此后15年间,他到访南沙多次,投放启动资金超25亿元,被称作南沙开发之父。

1990年,广东省确定广州南沙、惠州大亚湾和珠海西区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三大重点发展区域。199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级南沙经济和技术开发区,揭开南沙大规模开发的序幕。

进入2000年后,南沙在基础建设方面突飞猛进,地位一再凸显。2012年,南沙区被设立为国家级新区。2015年,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挂牌。

大湾区概念提出后,南沙的前景也更加被看好。根据2019年12月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南沙的定位是三区一中心(国家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承载门户枢纽功能的广州城市副中心)。

三十几年间,南沙从一片农业为主的土地逐渐变为新兴城区,兼具港口与发达路网,拥有大批世界级企业,变化之大超出人们想象。

无论是2019年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还是如今的《方案》,都让南沙的定位进一步提高与清晰。

南沙三大优势:面积、交通与一路向南

《方案》的提出给南沙设置了更高的目标。潜力的挖掘、预期的实现,都需要南沙拿出更多东西来人们更关注的是,除了拥有极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之外,南沙还拥有什么。

第一个优势当然是面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三个重大合作平台之一,相比120.56平方公里的深圳前海与和106.46 平方公里的珠海横琴,南沙区不但拥有全域803平方公里的面积,土地也可连片开发。

虽然方案中规划的先行启动区为总面积约23平方公里的南沙湾、庆盛枢纽、南沙枢纽3个区块,但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的建设时序,无疑强化了南沙区的潜力空间,同时也让重心更加明确。

在先行启动区的三个区块中,南沙湾与香港以水路相通,且有多年发展基础;庆盛枢纽通过广深港高铁与深圳、香港连通,南沙枢纽与珠海、江门、深圳和东莞相连接,与香港来往同样便利。换言之,与香港的来往是否便利,是《方案》考量的重要条件,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托。

南沙的第二个优势是交通。连通珠江东西岸的南沙大桥,其定位并非仅是一条跨江大桥,更被视为打通大湾区动脉的关键之路。南沙港铁路则被视为打通泛珠三角与内陆地区海铁公联运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此外,在地铁、水上航班、高速公路和快速路等领域的突破、规划与建设,将使得南沙这个大湾区几何中心名副其实。

第三个优势,则是广州一路向南的决心。城市南拓是广州这些年来的重要建设主题,第一个受益者当然是番禺区,而广州最南的南沙,则将成为最重要的受益者。

这条南拓之路并不平坦。受限于珠江河道持续收窄、黄埔港吞吐量增长趋缓的广州,一度在南沙挖出深水港,并以南沙取代黄埔,称为广州面向海洋的第一道关口,也让南沙迎来历史上第一次高速发展。

但广州中心城区发展早且快,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在中心城区深耕细作,成为既必要又稳妥的选择,南下动力一度被中心城区的高速发展所遮蔽。

最初的南沙,以临港工业和物流业为主,并在广州适度重型化的驱动下布局重化工业,后因环评问题开启搬迁。这些早期的种种尝试,并不能用弯路来形容,它让南沙找到了与大时代的真正契合点。或者说,这是这片土地与时代的磨合。

时至今日,南沙区的GDP在广州各区中虽仍仅排第7位,但近年增长率一直位居广州各区前列,2021年GDP首度突破2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首度突破1000亿。在经济增长层面,它已经体现出磨合的力量。

南沙、前海与横琴,三大平台和而不同

去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相继发布。相比之下,南沙的《方案》来得比深圳前海与珠海横琴要晚。

南沙与前海、横琴的并肩,始于2011年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三者被视为未来广东转型升级的三大重要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三者的地位得到了延续。

这次南沙《方案》的一大重要举措是双15优惠,即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均按最高15%的税率来征收。这项特殊的优惠政策堪称三大平台的标配,但时间各自不同。

早在2011年的《深圳经济特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条例(草案)》中,前海就独创性地对境外高端人才和目录内企业所得税率设置15%的上限,成为前海发展的最大助力之一。

而在南沙《方案》中强调的制度创新,则是横琴的强项。2019年,横琴的分线管理制度就被纳入自贸区制度创新探索中。这也暴露了南沙的劣势:相比在制度创新上更具探索精神与经验的经济特区,南沙背后的广州会更为慎重,有时显得慢半拍。

但慢未必是坏事,尤其是对于南沙而言。面积远大于前海与横琴的南沙,有更充裕的地域空间和时间,来探索发展的确定性。

从定位而言,前海着重于对接香港的现代服务业合作,横琴则重点连通澳门的产业发展,这显然与二者的地理位置有关。而南沙则在摸索一条二者兼得的路子,它既是地理层面的定位,也是大湾区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即不局限于点对点的就近地域联系,而是形成有效的区域联动。作为大湾区的几何中心,南沙在这一点上有先天优势。

南沙所要走的未来之路,未必会处处立竿见影,比如如今所专注的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但就像三十多年来的一次次思想与经验的碰撞那样,每一次火花都可以在某个时间或某个领域,成为一种指引。

而拥有了三大新平台的粤港澳大湾区,也将迎来全新的合作发展局面。

海报设计 郁斐

校对:张亮亮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风水开门朝向西南链接:http://www.esxun.cn/news/352905.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