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知识 » 正文

高考人物素材 | ​巴勃罗·聂鲁达: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与梦想的诗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5-25 17:45:43
导读

“他的诗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与梦想”。这是1971年,瑞典文学院宣布授予聂鲁达诺贝尔文学奖金时的颁奖词。

巴勃罗·聂鲁达

"Pablo Neruda "

-------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

“他的诗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与梦想。这是1971年,瑞典文学院宣布授予聂鲁达诺贝尔文学奖金时的颁奖词。

Part.01

聂鲁达其人

Pablo Neruda

巴勃罗·聂鲁达(Pablo Neruda1904-1973年),智利诗人。原名内夫塔利·里卡多·雷耶斯·巴索阿尔托(Ricardo Eliécer Neftalí Reyes Basoalto)。生于帕拉尔城。少年时代就喜爱写诗并起笔名为聂鲁达,16岁入圣地亚哥智利教育学院学习法语。1928年进入外交界任驻外领事、大使等职。1945年被选为国会议员,并获智利国家文学奖,同年加入智利共产党。后因国内政局变化,流亡国外。曾当选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获斯大林国际和平奖金。1952年回国,1957年任智利作家协会主席。1973年逝世。

主要作品有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西班牙在我心中》和代表作《诗歌总集》等。1971年作品《情诗·哀诗·赞诗》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诗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与梦想

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他早期的爱情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被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聂鲁达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很有兴趣,一生中曾经三次到过中国。1928年他作为外交官赴缅甸上任时,出发来中国,给宋庆龄颁发列宁国际和平奖,此行中,他还见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学界名流,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在访问中国时他得知,自己的中文译名中的字是由三只耳朵(繁体)组成,于是说:我有三只耳朵,第三只耳朵专门用来倾听大海的声音。

Part.02

生命的脉络

Pablo Neruda

“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落才历历可见。这是聂鲁达的诗歌《水木年华》中的句子,或许也是他命运的写照。

马尔克斯曾评价他:他是带着悲伤离去的,唯有留下那灿烂而孤独的文字。沿着他诗中的动人字句,世人也得以听见他心中对于社会理想道不尽的苦痛迷茫、漂泊沧桑。

在自传《我坦言我曾历尽沧桑》中,聂鲁达本人是这样描述自己的:

“我是杂食动物,吞食感情、生物、书籍、事件和争斗。我真想把整个大地吞下。我真想把大海喝干。

对于聂鲁达来说,这句话绝非仅是某种修辞。他一辈子都在竭尽全力吞食一切,就像一只永远不知餍足的巨兽。他的一生,比大海更宽广,比烈焰更灼热,比色彩更绚烂。而他写下的他的一生,比诗歌更诗意。

29岁,他被派驻西班牙巴塞罗那任领事,这便是他人生的转折点。西班牙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对他来说,西班牙是一列长得没有尽头的火车。自此,他投身于革命事业,历经半生坎坷,最终惨淡退场,被通缉追捕,还留下了死亡的疑云。

运用示例:

挫折是成长的印记,苦难是生命的勋章,没有饱经风霜,又怎能迎来希望和荣光。霍金乐观地坐在轮椅上,用仅能活动的几个手指操纵鼠标器,解析宇宙的奥秘;贝多芬孤独地徘徊在失去声音的世界里,凭借顽强的意志和自身的创作经验,终为世人留下荡魂摄魄的乐章;聂鲁达一生历经沧桑,走过形影相吊的异乡土地,在战火纷飞的时代里高歌。而正如聂鲁达所说: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每一个璀璨的生命,都离不开干锤百炼奋发图强。

Part.03

正义与革命的抒情诗人

Pablo Neruda

随着聂鲁达从事各种外交和政治活动,他开始关注劳苦大众,诗歌主题也逐步转移,从表达男女之情转向为普通民众歌唱。

1934年,法西斯主义甚嚣尘上,那时开始,聂鲁达对自己的职责有了新的认识。他写道:诗人的荣誉在街上,去参加这种或那种战斗。如火如荼的战争刺痛了聂鲁达的心脏,使他心中燃起正义的激情。尤其是目睹了挚友洛尔迦被枪杀,他心中悲痛万分,于是将悲愤化入诗句中,开始了政治诗歌的创作。聂鲁达于1934年创作的诗歌《愤怒与痛苦》标志着其创作主题和内容转变的开始。在追忆这首诗歌的创作时,他写道:这首诗是在西班牙写的,如今那里已是一片废墟。唉!要是用一些诗歌和爱就能平息世上的愤怒,该有多好啊!然而却只有靠斗争和决心才能办到。世界变了,我的诗也变了。聂鲁达于1937年发表的诗集《西班牙在我心中》以全新的面貌展现于世人面前,代表着其创作内容的根本变化。你们会问我:你的诗篇/为什么不述说梦想、树叶/和你的祖国的大火山……你们来看街上的鲜血/来看鲜血在地上流淌。这部诗集批判了法西斯暴行,表达了对西班牙人民的深切同情,歌颂了战士的英勇斗争。

运用示例:

“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鲁迅如是说。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丧钟为谁而鸣呢?那些甘愿守候自己的一方孤岛的人们,终归会在沉默中灭亡。正如成语"国泰民安"一般,先有国,而后有家,在危难的丧钟敲响之时,那是在为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给予警醒。

也许革命先辈已离我们远去,但是他们身上的那份坚定的意志将成为永恒,那是去除任何杂念之后留下的东西,是引领他们的一束光,名为信仰。正如西班牙内战中的聂鲁达,在马得里使馆不明确的政治立场下,他步履坚定地走向了人们群众,在德意法西斯和叛军的蛮横行径前,即便满身泥泞,却依旧怀揣着共产主义信念一往无前。也许,新时代的我们不一定成为名垂青史的英雄,但我们也能够做一个平凡的勇士,在民族前进的道路上点亮一处微光。

Part.04

和平鸽

Pablo Neruda

聂鲁达曾三次到访中国,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1928年,他在东南亚担任领事时曾在中国短暂停留了几天,其间写下的游记刊登在智利《民族报》上。第二次访华是在1951年,他来到北京会晤宋庆龄,为她颁发列宁和平奖。授奖仪式上,他朗诵了为此而作的《为孙逸仙夫人颁奖》。访华期间,聂鲁达结识了丁玲、茅盾、艾青、萧三等中国作家和诗人。为了促进中智两国间的文化交流,聂鲁达和智利前总统阿连德以及智利著名画家万图勒里于1952年一起创办了拉美最早的对华友好组织智利中国文化协会,至今对中智两国间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1957年,聂鲁达在第三次访华期间,来到重庆,乘坐游轮游览了长江三峡,切身感受千年古国的人文历史风貌,对中国这块神秘的土地有了新的认识。

聂鲁达的三次访华经历让他对中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也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当时中国刚取得革命胜利不久,他创作组诗《向中国致敬》,抒写了自己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共产主义的美好向往。在其中的《巨人》一诗中,他把中国比喻成一位高大的巨人,此时的中国在共产党的引领下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一步一步长大引起了世界人民的注目。

运用示例:

活在这珍贵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犹记得人们到处生活这样孩童般的句子曾打动无数人,而一切的前提都是我们从历史的废墟里反思和平的可贵,热爱并持续和平。

智利诗人聂鲁达就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他曾三次到访中国,对中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关心支持中国革命,甚至写诗庆贺中国革命的胜利。他如同和平鸽一般,在那个时代搭建起中国和智利友好交流的桥梁。不仅如此,他后半生都在为反战、和平而奔波。他曾感慨:要是用一些诗歌和爱就能平息世上的愤怒,该有多好啊!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高考人物素材 | ​巴勃罗·聂鲁达: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与梦想的诗人链接:http://www.esxun.cn/news/172633.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