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正文

歧义冷知识(你有被歧义困扰过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5-16 11:42:27
导读

这是我的第 165 天分享全文共约 2600 字,阅读完共需约 7 分钟通过上一篇的分享,你应该已经可以找到某个论证的基本结构了。找到了“批判思考”的目标之后,我们就要开始分析具体的内容。当我们在思考时,你可能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同样的词,作者实际想表达的意思,与你的理解不完全相同。这可能就会导致认知偏差。这种现象,就是“歧义”。在今天的分享中,我会先和你聊一聊什么是“歧义”,它有哪些特点?接着我

歧义冷知识(你有被歧义困扰过吗)1

这是我的第 165 天分享

全文共约 2600 字,阅读完共需约 7 分钟

通过上一篇的分享,你应该已经可以找到某个论证的基本结构了。找到了“批判思考”的目标之后,我们就要开始分析具体的内容。

当我们在思考时,你可能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同样的词,作者实际想表达的意思,与你的理解不完全相同。这可能就会导致认知偏差。

这种现象,就是“歧义”。在今天的分享中,我会先和你聊一聊什么是“歧义”,它有哪些特点?接着我会和你分享几个找到歧义的方法。在最后一部分,我会和你聊聊,在输出表达时,如何减少“歧义”。

01 什么是“歧义”?

歧义指的是某种语言现象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人们对它有不止一种解释的现象。体现了语言形式的有限性与客观事物的无限性之间的关系[2]。

歧义包含的范围有很多,比如同音歧义、多音多义歧义等等。在今天的分享中,我将和你讨论关于我们在阅读文字的时候,对单个关键词容易产生的文字型歧义。

有些关键词和短语,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当我们在进行“批判性论证”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这些可能引起误会的关键词与短语。

只有准确理解了这些关键词在文中的意思,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路,合理地评价对方的论证。

歧义冷知识(你有被歧义困扰过吗)2

关于词语的“多义性”与“混淆性”,我给你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对于“公平”这个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有人觉得“公平”就是吃“大锅饭”,所有人的产出都放一起,然后平均分,无一例外;而有人则会觉得“公平”就是“多劳多得”,我的产出多,我就应该拿到更多的好处。

再比如“看书”这个词。有人觉得,只要是看纸质的、装订起来的东西,都算看书(看杂志也算看书);而有人则会认为,只有正式的、内容晦涩难懂的典籍,才能算作“书”。

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对于同一个词,很容易出现不同的理解。因此,如果你想了解对方的真实观点,你就必须要找到关键词,避免歧义。

【刻意练习】

你能不能想出两个容易引起歧义的词呢?

歧义冷知识(你有被歧义困扰过吗)3

02 如何检查“歧义”?

1. 了解作者的背景

我们在了解作者的观点之前,了解他的背景是非常重要的。背景往往决定了他对某个词的理解与阐释方式。

背景包括作者的文化背景,比如在哪里出生,出生地的文化如何,家庭氛围怎样。

同样是“自由平等”这个词,在一生顺风顺水的作者眼里,可能就是一种很平常的生活;而在一生受苦受难的作者心中,“自由平等”可能就意味着能“吃饱一顿饭”。

背景还包括了作者成长的经历,成长经历会塑造一个人的风格和习惯。

于是你可能会发现,一个重大事情可能就是一个作者的风格切换的“分水岭”,在风格切换之后与切换之前,同一个词,可能作者就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如果某个人“发达”了,他发达前后对“有钱人”的解释就会不同。如果某个人“落魄”了,那么他落魄前后对“底层人民”的理解也不一样。

歧义冷知识(你有被歧义困扰过吗)4

除了文化背景,作者从属于哪个机构也很重要,一家风格严肃的出版社和一家风格诙谐幽默的公司,对于“自由”的态度与阐释可能有所不同。

如果条件允许,你最好在了解作者的观点之前,先花点时间了解他这个人。

很多人沟通不畅,就是因为彼此的理解没有达成统一,而人们可能又想当然地觉得自己理解的就是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没能充分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你的这次“批判性思考”可能并不是特别充分。

了解了作者的背景之后,接下来我们就要找那些容易引起歧义的关键词了。那么,我们应该去哪里找,怎么找呢?

歧义冷知识(你有被歧义困扰过吗)5

2. 寻找关键词线索的步骤

首先,我们要从论证的三大结构入手:论题、结论和理由

为了验证你能不能发现歧义,你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

对于一个词语,如果你找到了不同的含义,你就把这些含义分别代入到句子中,看看论证是否会改变。如果会改变,那么这个词就会引发歧义,如果不会发生改变,这个词就可以使用。

你需要注意一点,你的目的是通过“批判性思考”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一味地“找错”。所以你不需要分析每一个可能引起歧义的词,只需要找那些与论证有关的关键部分的词就可以。

过于“钻牛角尖”反而会让你的视野变得局限。

歧义冷知识(你有被歧义困扰过吗)6

比如你在看一篇文章,在文章里作者写出了自己做的一个实验,然后说明了这个实验结果:通过使用某方法,30分钟就可见效。

你其实只需要关注“见效”这个核心关键词就可以。你可以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见效是什么意思?是说我已经解决了我的问题,还是说刚开始有改善,还是说改善的情况肉眼已经可见?

你没必要关注不太重要的词,比如你死盯着“分钟”这个词,你在想,作者对于“分钟”的定义到底是什么?有什么证据支撑吗?

如果你要是这么想,那么文章中的每一个字可能都会被你好好深入探究一番。我不是反对这种方式,我只是想说,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抓重点”。在思考别人的观点的时候,什么是重点?重点就是他的结论和理由

对于那些与论证无关的词语,你就可以把它们从你的“筛网”中过滤掉了。

歧义冷知识(你有被歧义困扰过吗)7

3. 放到更大的语境中进行研究

如果片段当中某些词对你来说可能有多种解释,影响到了你的理解。我建议你可以再看一下上下文,上下文会提供一个词语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能这个词的意思就能确定下来。

比如你看到“某某学校的教学质量没有滑坡”这句话时,“教学质量”就是一个比较模糊的词。它到底指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还是发表高质量论文的数量,亦或是优秀教师的数量呢?

带着这个疑问,你可以再读一下上下文,最后你发现,全文基本都在说某一方面的内容,比如考试的成绩或者高质量论文。所以在当下这个语言环境中,“教学质量”这个词基本就限定成一个而不是多个了。

歧义冷知识(你有被歧义困扰过吗)8

03 我们输出表达时,如何避免歧义?

我们在思考时需要注意“歧义”。同样,我们在输出表达时,也需要避免出现歧义,引起别人的误会。

每个人的文化背景、经历以及思考方式都不同。因此,在写作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某个词的含义众所周知,就想当然地直接使用。

在你决定对某个词进行怎样的解释之前,你最好先想一下你的读者与听众的类型、背景、特点,这可以帮助你决定哪一块内容可能需要进一步解释清楚。

比如你在面对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边际效益”这种词可能他们就很熟悉;但是如果你的读者对这一块领域不熟悉,为了避免引起歧义,你最好换个更容易理解的词解释一下。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把自己想象成另外一个与你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站在另一个人的角度,想一下自己可能会怎么思考这些关键词。通过别的角度,你可能会发现一些之前并未意识到的不明确的地方。

最后,把你的结论和理由拿出来和别人分享。通过别人的反馈与回应,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内容。

歧义冷知识(你有被歧义困扰过吗)9

------------------------------

以上是我今天的学习分享。我是润东,我们一起,向上生长。

最后来个小互动:

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歧义”的情况呢?来评论区和我分享一下吧~

参考资料:

1. 尼尔·布朗 (New Browne),斯图尔特·基利 (Stuart Keeley).学会提问(原书第11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72-90

2. 赵颖.现代汉语歧义研究新探[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7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

关键词: 歧义冷知识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歧义冷知识(你有被歧义困扰过吗)链接:http://www.esxun.cn/news/154132.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